被罗振宇圈粉已经有一段日子了,每天早上都会听罗胖60秒,虽然他说的有些话我并不以为然,但是大多数还是很有道理,听后也是觉得很受益的。
这本书是2016年出版的,那时候自己并没有过多关注罗振宇,也没有看过罗振宇的书,听过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本书是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全新观点的集中表达,当然,这里的全新,指的是2016年。
这本书读起来很友好。随着自己看过的书越来越多,发现一本书的“友好”度其实很重要。很多人都说,读一本书就好像跟一位朋友聊天,但是这位朋友说的如果你都听不懂,那么绝对谈不上是一位好朋友,也就是“友好”度太差。很显然,那些专业性太强的书“友好”度都不太高,尤其是当自己读一些跨专业的书籍时,更是如此。以前的时候,我还认为,理科生读一些文科的专业书籍,比文科生读一些理科的专业书籍,“友好”度会高一些,但是当作为理科生的我遇到真正的专业文科书籍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这个论调纯属扯淡,只要是专业的书籍,那就根本看不明白。
罗振宇的知识面非常宽,就像太平洋,可以说是无所不包,虽然本书讲了很多专业性的东西,但是更多都是以一种与外行交流、科普的方式来说,所以保证了本书的“友好”度,更容易让读者产生读下去的欲望,产生阅读愉悦。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内容,回忆起来的时候你甚至都会有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但是仔细梳理,线索还是很清楚。第一章主要讲述了知识焦虑是什么的问题。从第二章起,便是讲述如何解决知识焦虑的办法,比如从经济学开始,比如利用创新这个工具,比如要有商业思维等。到了第五章,则更有点儿像作者的一个感叹与总结,这点从小标题也能看出来,到处都是共识一,结论二,推论三之类的标题。
总结起来,就是这本书还不错。一是很好读,如果你是罗粉,那么就更好读了。作为罗粉,本书这种娓娓道来的风格你是很熟悉的,这就是每天早上听罗胖六十秒的感觉,只不过这次你听的不是六十秒,而是六十分钟了。二是这本书有内容,罗粉们都知道,罗振宇的知识面很广,你也许在某些专业比罗振宇还要强,但是在知识广度上一般是比不了的。作为爱读书的人,读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的内容,尤其是读这种科普难度的未知内容时,还是很容易激发自己的求知欲的。三是这本书有思路,这并不是简单的罗振宇的文集,而是有线索有方向的一本书,读完这书,你能感觉到自己知识的焦虑,作者也给了我们从海量知识中找到解决焦虑的思路,尽管些办法未必适用于自己,但是想法却绝对可以借鉴。
就是那句话,书读完了,知识焦虑未必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