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拥有“富有”人生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2017年春运期间,各大社交媒体被一条“男子站40多小时不吃不睡回家过年”的新闻刷屏了——42岁的邢万强是一个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为了赶在春节前到家,只能买无座票。将近50小时的车程,他只能一路站回老家。在中转站候车时,车站客运员陈俊注意到,邢万强随身的两个编织袋除了被褥,全是给孩子带的零食。他身上带的方便面吃完了,一直饿着肚子。陈俊看着心疼,为他在食堂打了三份饭菜。邢万强当着客运员一脸憨厚地说:“不怕你们笑话,我已经两个月没有吃过这样的鸡腿了”。
谈到家里的情况,尤其是谈到孩子,记者问他:“孩子跟你的感情深吗?”邢万强眼里含着泪说:“经常不跟他们联系,孩子都已经快不认识我了。”
一位网友的评论格外刺眼:数千里路程,为了省一顿饭钱,在拥挤的车厢里站40多个小时不吃不睡,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可言,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底下的一条回复却让人泪目:再苟且的生活也总有人甘之如饴。大概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其实是一个富有的人,这种富有是内在真正的富有,虽然生活有点清贫,但从不觉得自己是匮乏的。
因为内心富足,所以再远的路在邢万强的眼里都不再遥远,再苦的生活,在他的眼里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无独有偶,在最近看的一本书里我也认识了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她就是著写了《金钱的灵魂——让你从内在真正富起来》的作者琳内·特威斯特。
琳内·特威斯特是一位全球性的慈善活动家,担任全球性NGO大型计划领导人近四十年,她的人生志愿是:终结世界饥荒;保护雨林;改善女性健康、经济与政治处境;增进对人类意识的科学性了解。因此,她担任战胜饥饿项目负责人,在全球范围募集到1.5亿美元资金,帮助了包括中南美洲、非洲、印度、孟加拉等地的贫困人民,她还与南美土著一起保护亚马孙雨林,参加过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她致力于帮助人们重新清理与金钱的关系,认清自己的内心,重拾更健康、更自在的生活。
她用自己的切身感受鼓励人们,要正确对带我们身边的资源,而金钱也仅仅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实现对生命的最高追求及发现生活的新意义的工具。想要拥有富有的人生,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匮乏”,怎样的又叫真正的“充裕”。
由于工作需要,琳内深入到印度、非洲最贫困的地区考察,她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真相:外界的援助并未能解决当地长久、持续的饥饿问题。因为大规模的援助虽然能暂时解决许多人的吃饭问题,然而有些援助物资会被贪婪的政治掮客监守自盗,转手倒卖,借机发大财。不仅如此,大量的食品援助也会对当地农产品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农民们无法售出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产品。援助反而造成恶性循环、腐败、备受干扰的市场经济,当地的危机反而更加持久。那些接受援助的人,反而变得更加贫苦和无力。这种事实让琳内认识到,如果无法根治“匮乏感”,任何援助都没有效果。
“匮乏”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假设,它极具杀伤力,摆布人们于无形之中。琳内发现关于匮乏有三条有毒的迷思:资源紧缺、多多益善和事情本就如此。“资源紧缺”的观念导致一种恐惧,这种恐惧让人们将整个生活的重心变成“不要输给别人”或“被排除在外”;“多多益善”的想法驱动努力积累、竭力获取与贪得无厌的竞争文化,这种文化反过来继续加深恐惧。对于“更多”的追求使我们更难体验到所追求的或已拥有的东西的更深价值,它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无法享受当下,还让我们以外在的成功标准衡量人;“事情本就如此”的观念则让我们习惯于这种不正常、不自然的生活方式,它成了对贪婪、偏见和怠惰的辩护。
这些迷思几乎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天经地义的信条:如果我们深信“资源紧缺”,地球上的资源不够我们使用,那么我们就会接纳“有的人能获其所需,有的人则不能”的现象,认为“有的人天生就没福气”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我们相信“多多益善”,将“拥有更多”等同于“更优秀”,那么经济机遇不佳的人就会被看作不聪明、能力较低的人,甚至他的整个人的价值都会被贬低;如果我们相信“事情本就如此”,就会认为自己处于无助的境地,相信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而与“匮乏感”相反的感受是“充裕感”,这是琳内从厄瓜多尔的土著民族阿丘雅人那里学来的。阿丘雅人的文化中没有金钱的概念,从而也没有竞争和贪婪的观念,他们没有“匮乏感”,不认为也不害怕资源紧缺、不够他们使用,也不会去追求更多。对阿丘雅人来说,富裕的意思是:活在完美与丰盛的当下,并与他人分享。
“充裕”是根本上与数量无关,它是一种体验和意境,知道我们拥有充足的资源,而且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我们放下“匮乏”的同时,我们就拾起了“充裕”,这并不难做到,仅仅在于转变视角:从“向外看”转变为“向内看”。向内看,看到我们自然本性的自由与正直,看到我们自身的完整性,看到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资源,比如时间、金钱、智慧、能量……。琳内说道:“在以充裕为基本旋律的意境中,无论资源之流是流入、流经还是流自我们,我们的灵魂愿望与金钱利益都会合二为一,创造出一个丰盛、圆满且充满意义的人生。”
在琳内看来,以“匮乏”的心态看待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我或你的世界”;而以“充裕”的心态看待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我和你的世界”。内心的匮乏让人们看不到互相帮助、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以达到“双赢”的可能性,过度的竞争消耗了太多不必要的资源和劳动力。而内心的充裕则让我们在看到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资源以外,还能看到另一种可能性,一个无论贫富都能活出意义和富足的世界。
在书中琳内举了一个遭遇离婚打击的42岁全职主妇奥黛莉的故事。奥黛莉结婚将近20年,有两个孩子,在丈夫的压力下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成为艺术家的机遇,转而成为全职太太。离婚后,她只得到极低的补偿,因此对此后的生活极其悲观。奥黛莉与琳内的相遇恰逢她的生命低谷期,然而在琳内的引导下,她开始将目光转向她目前拥有的真正资产:天赋、技能、希望、梦想以及她在家人与朋友圈子里的资源。
正是借助这种“向内看”的方式,奥黛莉逐渐摆脱了内心的匮乏感和恐惧,开始参加为创业女性举办的研讨会,并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对她所设计的服装产品有兴趣的人士。就这样她专注于创建一个实际可行的事业,做她自己喜欢的事,她与金钱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转变,而那些本来无谓地消耗在对金钱的恐惧上的精力现在都得到了正确的运用。她终于在第二年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踏上了前景广阔的征途。
芸芸众生之中,我们来来往往,不断向外追逐寻觅。
我们想要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我们想要更优秀的伴侣和子女;我们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断超越自己和同龄人。我们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却因速度过快,而来不及审视内心的真正需求,以至于物质足够丰盛后愈加怅然若失。
好在随着时代的跃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关注内在;更多的也都是以“充裕”的心态在看待这个世界。
正如荣格所说:只有在检视内心深处时,你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向外探究的人只是在做梦,朝内挖掘的人终将开悟,也终将拥有一个富有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