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主要表现包括: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处于弱势,担心不被接纳或受到攻击。
喜欢主动道歉:他们习惯于道歉,即使内心并不认同对方的观点或行为,也害怕产生冲突,希望通过道歉来快速结束冲突。过度迎合他人:他们常常迎合他人的观点和行为,认为别人比自己厉害,总是担心别人不高兴。
不懂得拒绝:由于害怕拒绝他人会导致关系破裂或被厌恶,他们常常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来满足他人。没有原则和底线: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为了维持和谐关系,常常忽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对他人感受特别敏感:他们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生怕自己做了什么会让别人不喜欢。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他们没有主见,总是迎合他人的评价,害怕被嫌弃。
不敢发出请求:他们很难拒绝他人的请求,害怕给别人添麻烦。缺乏界限和原则: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既守不住自己的界限,也允许别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指手画脚。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包括: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度要求、批评或冷漠的环境影响,孩子可能通过讨好来获取关爱和认可。自卑和自我价值感低: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自我价值感低,害怕被拒绝或失败,因此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认可。
社会压力:社会和文化的期望可能促使个体服从和迎合他人。个体特质:有些人天生更容易表现出讨好型的行为,可能与遗传和生物学因素有关。
如何引导孩子避免形成讨好型人格的策略包括:不通过情绪勒索引导孩子:避免通过情绪操控来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创造宽容且自由表达的环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
教会孩子适当拒绝:帮助孩子学会说“不”,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讨好型人格的特征,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善良和讨好在动机、行为表现和结果上有显著区别。善良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旨在为他人带来快乐,而不求回报,它强调的是无私和真诚。善良的人在帮助他人时,通常是出于本能的善意,不求名利,随性而为。相反,讨好则是一种被动选择,目的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好评,带有明显的目的性。讨好者往往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他人,这种行为可能会让自己感到委屈和痛苦。
善良和讨好在行为表现上也有所不同。善良的人在帮助他人时,不会过于在意对方的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意愿去行动。善良的行为是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和判断,而不是完全迎合他人的期望。讨好型的人则常常以外界的反应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容易感到不安和负罪感。
善良和讨好的心理学背景和社会影响也不同。善良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感与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因为他们不会无底线地忍让和奉献。讨好型的人则容易感到疲惫和心力交瘁,因为他们常常牺牲自己的感受来迎合他人。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要不与讨好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