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可能一点都不弱 。
燕、赵五国合纵伐齐,小赵括便在自己父亲赵奢帐下锻炼,当攻城一个多月毫无进展时, 赵括自告奋勇:“我有一法,不费兵卒,拿下此城”。赵奢极为惊讶向儿子讨教,赵括认为城中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粮食消耗殆尽,只需每日定时往城中投放几包粮食,不攻自破!赵奢说这不是疯了吗?齐国人吃饱了打我们怎么办?赵括胸有成竹,赵奢在没有其他方案的情况下接受了儿子的建议,果然不出几天,城里饿疯了的百姓和军人到点等着城外扔进来的粮食,并且开始哄抢,城内部队渐渐失控,发展到最后百姓和低级军兵直接杀掉了守城将领投降,赵奢则凭此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赵括的表现得到了当时威名远播的乐毅的赞赏,可见赵括早年是有才能和成功经验,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已发展成七国之中的大哥大,有了征服天下的雄心,秦昭襄王启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开始攻击七国中最弱小的韩国,处于韩、赵、秦三国夹缝中地势险要的上党地区自然成为秦国攻击的目标,韩国认怂下令上党地区守将投降,守将却以绝不降秦的气节,转而投降军事实力不弱的赵国,这对于赵国来讲却成了一个大大的难题,接受投降意味着把秦国得罪到底;不接受则失去一个不费一兵一卒获取战略要地的机会。在这场辩论中,年轻的赵孝成王逐渐倒向主战派,派遣国内第一名将老将军廉颇率大军开往上党地区受降。
廉颇赶到后,秦军已经攻陷上党,睿智廉颇选择固守长平,任你秦军百般叫阵,老头子就是乌龟阵,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反正我补给线比你短,而且我防守耗费的人力成本更小,耗到你自然撤军,不战而胜。廉颇的战术果然奇效,秦军久攻不下。
但是这样的消耗战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秦、赵两国的国力都被消耗在长平这个弹丸之地。
那时候比的就是双方朝廷的决心和对对方的审时度势。
秦国的补给线更长,所以他们可能更加受不了这样的消耗战。
秦昭襄王让范雎想办法诱导赵国决战。但是廉颇老奸巨滑,就是不上当。只有想办法让他们换帅。
于是秦国奸细在邯郸煽动,赵孝成王考虑到赵国虽然军事强大但国力不如秦国,耗下去补给损失也很大,战争旷日持久大臣、百姓都颇有微词,加上邯郸城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换帅,大家都希望他早点结束战争,这时候的赵括众望所归,虽然赵括母亲遵照夫君赵奢临终嘱托出面阻拦,诉说赵括没有大战经验,希望大王收回成命,但赵王还是决定由年轻的赵括前往前线顶替老将廉颇!
赵括其实也是临危受命。他知道再这样耗下去赵国可能也不行了。所以他大胆的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撤换了一大批中层、基层干部,给了年轻人更多的上升空间,激起他们的斗志,当众开会打气,士气得到了极大提升;二是随后主动出击秦军,久攻不下的秦军也多疲惫,遇上了士气正盛下山猛虎般的赵军只得节节败退。在赵括杀得兴起时,得知了一个坏消息,秦国也换人了。
白起的到来,让赵括压力山大,山东六国谁人不知道武安君的威名?白起一点没小看赵括,试探性的进攻打下来,赵括想要诈败合围重创秦军,可白起每次都不渡河追赶,几次下来赵军锐气也有所减弱,年轻气盛的赵括可是全赵国人民的希望,迫于这种压力,只得寻求决战的机会。
公元元前260年夏,赵括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赵括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
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
赵军部队也树倒猢狲散真的投降了。
白起考虑到这20万的俘虏粮食耗费等问题,决定就地将赵军俘虏全部坑杀,战争到此结束。
从此,赵国军事上再无力量与秦抗衡,这场战役也奠定了秦国扫平天下的基础,纵观这场大战,赵孝成王的激进的选择接收上党地区,又激进的选择年轻的赵括换下老将廉颇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赵括在战术选择和运用上并无太多失误,是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但问题出现在这个人才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就被推上了几十万大军统帅的位置,决策太过草率,况且还遇到了当时第一名将白起,失败已是注定。不过白起归秦后盛赞了赵括。
据说赵军遭坑杀之后,白起命人寻找赵括尸体,但只找到赵括用剑和铠甲。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并赞叹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乃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之事。赵括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事。赵括真壮哉也!”
风萧萧兮,真实的历史被掩埋在了黄土里。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听说的故事有多少是真的呢?也许,历史都是假的,除了那些名字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