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为了稳住在家已经长出蘑菇的人民群众,专家建议大家减少对疫情的关注,“该追星追星、该追剧追剧”,这样可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闺蜜小慧说:“我只想对专家说:‘谢谢,已瞎!’”
为啥?因为一追剧就停不下来,导致她的视力日渐下降。
所以“追剧有风险、入坑需谨慎”。
话是这么说,可想起我自己没日没夜刷《白夜追凶》、不眠不休追《迷雾》、不吃不喝看《神盾局特工》的那些事儿,脸上隐隐发热。
一项针对美国成年人的调查发现,61%的美国成年人经常煲剧,也就是说,连续观看两到六集电视剧;当奈飞公司在2013年一次性发布了15集《发展受阻》(Arrested Development)的新剧集后,据报道,10%的观众在一天内看完了这15集。
02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你一追剧,尤其是情节紧张、悬念迭出的好剧就停不下来呢?
在揭晓谜底之前,请你先来解决另一个小迷题,看看你能否想出答案:
一座桥上面立有一牌,牌上写“不准过桥”。 但是很多人都不理睬,照样过去。你说为什么?
(答案见本文结尾)
你有没有拉到文章结尾去看一看?感觉如何?你想知道答案吗?
我们天生就对悬疑故事和迷题十分着迷,因为我们想要缩小理解上的差距,消除令人不适的紧张感。
《呆萌营销心理学》P16
破解迷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像饥饿和口渴。有个类似的心理学现象,叫做禁果效应。说的是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人们就对它越是好奇,越是想了解、想得到。在《呆萌营销心理学》里把这个心理学原则总结为“神秘悬疑”。神秘的东西总是在人们的脑海挥之不去。
如果不信,请输入“白夜追凶2”,你会发现从2017到2020年,整整3年过去了,百万网友们还在锲而不舍等待第二季,还在各种猜测和争论谁才是幕后大boss。
营销人员在策划案中设计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解谜欲望的内容,广告文案写作人员用带问号的标题促进转发率,品牌方用空白主题邮件营造神秘感吸引点击率等,都是运用了“神秘悬疑”的力量。
甚至恋爱初期男女的相处也可以用这个原则来解释:因为不了解,所以对对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从而不知不觉被吸引。
即使你不是电影导演,不从事广告行业,“神秘悬疑”这个心理学原则也有用武之地。它还能让你停止追剧,想知道怎么做吗?稍后我会告诉你我的做法。
03
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就是人的注意力。想想看,如果你传递的信息能像优质电视剧一样让人有瘾,比如你演讲之后让观众念念不忘,你相亲之后让姑娘牵肠挂肚,聊个天你都能让朋友和家人兴趣盎然,岂不是很棒?
那要怎么做呢?
一方面,我们当然可以在信息中玩文字游戏。例如,使用问题而不是陈述,可以增加信息的精心设计程度;通过提出一些夸张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提供信息,可以增强受众对商务演示中的信息的回忆度。这一点十分重要。
然而,更微妙的是,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来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共同创造。
隐喻能够为受众呈现一个小谜语,从而发挥作用。隐喻的定义是将一个词或短语(载体)应用到一个实际上不适用或相关的对象(目标)上,或是将这两者并列在一起。由于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字面上的联系,它们就为受众提供了一个需要解决的谜题——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正如研究人员所暗示的那样,结果就是针对从载体到目标的属性所进行的语义与评估的映像。
《呆萌营销心理学》P86
文中提供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文字游戏”。
具体可以是:
在演讲中开头向听众提出问题来促使他们思考或设置一个悬念来吸引他们听下去,相亲的时候不要说个不停、一次性把所有信息都透露给姑娘,聊天的时候用问话和谜题营造神秘感等......
第二种,隐喻。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用几个例子来说明。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则著名的隐喻——“朱丽叶就是太阳”。把朱丽叶和不相关的太阳并列在一起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朱丽叶怎么可能是太阳呢?与生俱来破解谜题的欲望会促使我们寻找这两种事物之间的语义联系,缩小差距。这样一来太阳的属性就会转移到朱丽叶身上。于是观众最后对于朱丽叶的理解就得到了增强。
还有一个隐喻的例子,在某面包品牌的广告中,孩子枕着一片面包而不是一个枕头睡觉,从而传达出面包具有松软的属性。
我们最熟悉的一个隐喻可能是“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了。这样的表达是不是比“时间很宝贵”、“时间不应该被浪费”更容易被记住?
准备一个小本本,看书、刷微博的时候把看到的好的隐喻记录下来,下次在演讲、相亲、聊天的场合中用起来,让你传达的信息更有吸引力。
04
前面提到过“神秘悬疑”的力量在恋爱初期的表现。再往后想一想,你就知道为什么恋爱关系稳定之后两个人感情往往无疾而终了——一旦神秘感消失,兴趣就会迅速消失。这下,你知道如何不沉迷刷剧了吧?那就是打破神秘感,我的做法是看分集剧情简介或请朋友向我剧透(前提是保证不拉黑她)。
对了,前面那个“不准过桥”的小迷题,你可以百度搜搜答案,希望你在这个过程中继续体验“神秘悬疑”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