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主题是“指间渡”,公众号的名字。“指间渡”涵义何在,不需赘述,每个人都可以带着自己的认知在特定的语境下去解释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南明文化是以课程、读书和教研见长,而且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上走在了教育行业的前列。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指间渡”开张了。
每周一个话题,每周至少四篇文章,文史哲都会涉及,真话题,真性情,真思考。至今“指间渡”已经出了八个主题。我们试图在这些主题领域进行深度思考,做一些探讨,以期待我们能够对这个世界洞察力更强一些。
第一个主题是“边界“,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人一出生就处在社会中,被社会所塑造着,认知逐渐成熟之后,开始伸张自己的权利,逐渐会和周围的世界产生各种冲突,边界意识逐渐增强。什么是边界,确定边界的标准是什么?很多人一直在喊着边界,也在讲边界,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可能真的做的并不好。
第二个主题是“沉沦于沉思“。干老师讲“一日不沉思,便觉语言无味;一天不沉沦,便觉面目可憎。”沉思的生活是一种幸福的生活,但是所有的沉思是否都要转化为实践中,或者说沉沦是为了更好的沉思?每天处理着教室里发生着各种琐碎,沉沦在琐碎中,能否在沉沦中修炼自己,达到沉思的境地?
第三个主题是“论朽木不可雕也“,强如孔圣人也有骂人的时候,只是不像市井之人一样骂的那么粗俗,孟子骂人则直接多了,”无父无母无君,禽兽也”,骂的其实也不对,无父无母,那是禽兽都不如,禽兽好歹也有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真的如此吗?
第四个主题是“执念”,这个主题也是来自干老师的话,“执念皆有毒,无我最洒脱”。我想这句话应该在特定的语境下去理解。执念有毒与否,看一个人修炼到什么程度。忘我之境界,则没有执念可言,那不是洒脱的很吗?
第五个主题是“被看见”,这是一个讲存在的主题。当时网上流传一句话,“累死累活干不过写PPT的”,在职场中,我们如何自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被看见。以什么样的方式呢?
第六个主题是“年味”,晓丽师姐出的题目。一个伤感的主题,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二三十年以前。我们在着俗世长河中流离着,品尝到越来越多的人世间的冷暖与酸甜苦辣。回到童年时代,多么的美好。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唱哭了多少人,在深夜中痛哭过的人肯定对年味有着更多不一样的理解。
第七个主题是“人生本无价值,你在追求什么”,这是老魏的话,我们拿来用作主题了。富超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走在死人堆里,你让我说什么?”有的人25岁,他已经死了。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毫无价值,那么我们该如何行走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中呢?
第八个主题是“劳动与休息”,在人类之初,在人类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中,劳动与休息的贡献本无区别,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休息创造了精神财富。但是在今天的异化的世界中,劳动与休息都已经被异化?人走在异化的世界中,成为异化的人?如何去解救异化的人呢?
八个沉甸甸的主题,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去思考,人以何立足,活着的价值究竟在哪?当我们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回顾自己的这一生。
我们的思考仍旧在继续,开过年,我的读书量急遽减少,但是每周一写的这个活动没有放弃。为什么?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的自由人。这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走着。理想总是无法摆脱现实的纠缠阻扰,在实现理想的路上,我们首先需要做一个问题解决者,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朝向我们的理想。切格瓦拉讲,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我想格瓦拉的话就是这个意思吧,这也应该是我们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把理想和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
以写作来思考,以写作来修炼自己。时机适当的时候,我们会把学生引入到这个平台当中来。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去晃动另一个生命。在生命的碰撞交流中,我们奋力前行。同时这个松散的小团队和公众号也都是开放的,我们希望在前行的路上有更多的尺码相同的人加入进来。亚里士多德讲最高的善就是政治,而政治在古希腊时代就是一群人过一种沉思的生活。这就是最高的善,没有其它目的,沉思就是目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