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今吟】(六四)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唐】李约《观祈雨》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者名片】李约(751——820),字在博,一作存博,唐宗室,唐代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人,曾做过员外郎,诗人、著名的古物收藏家。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一首悯农诗,是一首针对性很强的讽刺诗。

        唐代诗人李约的《观祈雨》,从观祈雨的场景发端,运用鲜明对比,反映了穷苦农民和富贵人家对天气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抒发了关心社会现实、对豪门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以及对农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因久旱无雨,桑树的枝条没有了叶子,土地也尘土飞扬,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尽管久旱无雨,桑条无叶,禾苗枯死,但官僚富贵人家因为享乐,要欣赏歌舞表演,却担心天阴下雨,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图片发自简书App


        首句紧紧抓住旱情,写祈雨的原因。选写了“桑条”和“土”两个事物,用“无叶”和“生烟”,生动地写出久旱的境象。“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旱象描写可谓形象、真切。二句写“箫管迎龙”的祈雨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却很焦急,表现出含蓄的特色。三句一转,转写“朱门”,四句用“犹恐”二字,逼真地写出此刻“朱门”之家的心理。前两句集中写旱情和农民“迎龙”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和担忧的心理。通过对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生活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贫富的悬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场面,那末,后两句则是观祈雨的感想。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在同一诗中,把两处箫管并列在一起,既有农民在水庙前迎龙的歌舞,又有官僚地主们在朱门里享乐的歌舞,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一正一反,自成鲜明对照,对“朱门”之家,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其讽刺意味,更为曲折含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全诗语言含蓄,风格委婉。尤其用“犹恐春阴”四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剥削阶级的丑恶灵魂,可谓“画龙点晴”。后人评此诗“讥切世情”。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名句品读】“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尽管久旱无雨,桑条无叶,禾苗枯死,但官僚富贵人家因为享乐,要欣赏歌舞表演,却担心天阴下雨,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