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听说清官海瑞的故事,一身正气、清廉正直,是清官的代表,是官员的楷模。然而我们所看到的海瑞永远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就如同雷锋、焦裕禄式的人物,我们只看重他身上的道德价值。而《万历十五年》,让我们能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再次接触这位个性鲜明又独特的历史人物,他的成败得失,读来确实让人颇有兴味。
海瑞的升迁。海瑞其人,言行如一,清廉正直,确实是他的个性。他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直言抗命,甚至直谏嘉靖皇帝需“幡然悔悟”,确实胆大,确实诚实。然而他的几次重要升迁,并不是因为他的品质,而是机缘。一次是在严嵩下台后。根据黄教授的分析,由于他反对权倾一时的大学士严嵩的私人,以致在严嵩下台后,被另眼相待,其实是无意间地站队带来的福祉。一次是在嘉靖皇帝死后,万历皇帝上台时。作为享有声誉的直臣,在权力分配调整的时期,海瑞升官了但不负实职。最后一次复职,是在张居正被清算后。由于其非张居正私人,因而被重新起用,而东山再起。这就是在中国从政非常有趣的地方,官员的升迁并不取决于品质才华,而是站队,有时并不是你和谁一道会对你有影响,而是你反对谁,都会因而升迁。海瑞的几次升迁都是因为他的反对派角色,然而他的超乎常人的品格,使他永远进不了核心圈,所以要么是闲职,要么做不成事。
海瑞的被参劾。清廉正直如圣人的海瑞在身居要职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措施,因为缺乏支持者,而最终落空,落得个“志大才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却也有到位之处,海瑞对于做官和社会都抱有自己的坚定理想,然而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大家在内心对他是钦佩和赞同的,但触及切身利益之时,又会是另外的判断。所以朝廷几用几不用海瑞,内心也很矛盾,海瑞之于朝廷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作为一种道德楷模和宣教,希望官员都如海瑞般高尚,但却不希望官员如海瑞般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