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很短,韶华易逝,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曾经很多次因为过分在意别人的掌声抑或评论,从而日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其实当自己回眸翻阅自己的青春纪念册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其实能够让自己在黑夜里恐惧或者辗转反侧的并不是社会对你的反馈,而是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愧对自己的韶华,没有在最好的年华厘清自己的理想,更别提为之奋斗。故而造成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现状.
其实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磨刀石。我们可以和朋友坦言我们不害怕失败,失败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可是真的当我们失败了,无论我们的外表表现的有多达观,而我们的内心也极其愿意将其追溯到一些客观因素,我们会抱怨规则的合理性,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任何一个比赛或者博弈的规则都是在一开始就确定了的,并非结果公布后的个性化定制,我们抱怨时运不济,然而却忽视了绝对完美的天时地利人和或是不存在的,再者,真正好的外界环境也是我们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打造的,譬如好的机遇需要我们自己去留心去把握,地利也是需要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寻求,人和更是要做到很好的待人接物,这是一种日常的人脉的积累。其实抱怨本身没有错,适当的抱怨可以舒缓我们个人的压力,可以让我们理性的认识这个社会,但是如果一味的只会抱怨,怨天尤人,那实为不妥,不仅会消磨一个人的斗志、也会泯灭自我的责任感、使命感。
故而我们要勇于敢于认识自己的失败乃至错误,失败并不可怕,只是在一段人生历程中我们没有明确游戏规则,南辕北辙亦或没有一鼓作气,而失败只是作为良师益友提醒我们苍蝇和蜜蜂的哲理寓言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遗憾,它只是在人生的轨迹中为偏航的我们提个醒,告诉我们自然选择没有错,我们只有守的住规律,才能活出最好的自己。
而果断的认识失败还需要我们能够有足够的自信,我认识有些朋友,其实我自己也是,会因为自己的屡次失败,从而怀疑自己的智商,怀疑自己的能力,其实这是极为不妥的,我们要始终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亦可磨成针,只要有信念,撸起袖子干,没有什么不可以。
其实对于失败或者成功,还有另一层认识,那即是知识是广袤的,需要我们每个人为此付出很多代价,才能将其化为自身的某个部分,然而即便是如此,我们每个人也只能略微的熟知其冰山的一角,而生命是有限的,有人说孔子不辨五谷,武穆不读兵书,爱迪生小学都毕不了业,拿破仑算不清两位数的乘除,这世间多大才,而少通才,确实是啊,我们和别人比较的往往是某一两个方面,或是学习、或是工作、或是其他,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啊,我们或许对某一方面表现的不是很好,而这只能说明我们不擅长这方面,或者说努力还不够,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潜力。
还记得高数课上老师为我们勾勒出的错落有致、时而递增、时而递减的曲线么?只记得老师分外的强调极值与最值得区别,极值只是一定时间抑或其它区间内的事物变化情况、它的峰值或者低谷仅仅反应了一段时间内的变量,若是纵观全局,某个区间的极大值或许还不若另外一个区间的极小值大,反之亦然。所以当我们开心时,也不应过喜。失落时,也不应过悲,一切仅仅只是生命中的一段历程而已,很多现阶段过分计较的事物,当我们老了,并不觉得那件事在自己的生命里是多么值得一提,或许也只会噗嗤一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