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 惊人的“懒蚂蚁效应”:为什么有的人越勤奋,越平庸?》讲的是: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
结果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几乎没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蚂蚁却无所事事,终日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从不工作。
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有趣的是,当研究小组断绝掉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了一团。
而“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
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脑子里没有停止过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看到这个“懒蚂蚁效应”的实验,再次对号入座自己这两个星期的忙碌,感觉就是“懒蚂蚁效应”中的那只越忙碌,越平庸的蚂蚁。天天碌碌无为,却没任何成就,其实不管做妈妈还是做老师,都应该学会偷懒,学会忙里偷闲,这样才能培养勤快的娃。不过并不是叫你真正的“懒”,而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让自己走闲的机会。
上个星期,信息化订单式培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思想革新。当时听到张小金老师的讲座时我真的是聚精会神,没有分神的时间,张老师讲的很实在,《“双减”意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
“减负提质”主阵地是校内。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常态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常态课的提质增效,我们要高度重视常态课的提质增效。
作为老师我们真的需要把平时的常态课上好才是硬道理。上课--问题驱动上课模式
1、直揭课题, 联想旧知
2、自主学习, 伙伴交流
3、多向对话, 理解建构
4、课堂练习, 训练思维
5、课堂作业,达标检测
6、 概括知识 ,总结方法
这个模式固然好,可以精准提问确实非常难的一件事。
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在《随想录》里写道:
“人只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我思故我在。”
人,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才能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
忙碌中我们也不要忘了思考,做那个偷懒的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