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是一部短篇故事集,写的都是台湾社会当下真实的家庭故事。
作者吴晓乐是一名台大法律系毕业的学生,这本书中写到的故事,几乎都是她念大学时期做家教的真实经历。
因为家教的身份,她得以出入不同的家庭,和孩子家长有很多时间接触,也就借着这个机会,通过“家教”这件小事,她仿佛打开了一扇门,带我们看到了更深处的东西,看到了人性中的渴望、孤独、贪婪,看到了亲密关系中的无数暗礁和漩涡。很多问题看似是教育的问题,其实教育只是人性的折射面。
书的开篇,讲的是眼镜仔的故事,这是吴晓乐教的第三个孩子,却也是她最不愿意想起的孩子。
眼镜仔的妈妈被叫做“小圆妈”,给人的印象总是圆滚滚的,可说起话来却异常强势、尖锐。
刚见面没多久,就对吴晓乐说:“老师,我跟你说,我这孩子就是笨,做什么事情就是慢,怎么教都教不会,之前的老师都放弃了”。
她扳指一算:“你是他第十个还是第十一个家教。我跟他说,这次再没效,我就一个老师也不给他请了,放他自生自灭!”
没等吴晓乐开口,小圆妈竟又急着说:“老师,我儿子如果不乖,或者题目写错,你就用力给他打下去,孩子有错,就是要教育,我不是那种小孩子被打就反应过度的妈妈。”
这让吴晓乐有些惊讶,赶忙表示自己不会打孩子,竟然遭到了小圆妈的反对:“我提醒在先,你教过我儿子之后,我们再来讨论打不打小孩的问题。”
非常诡异的是,小圆妈和吴晓乐的这所有谈话,都是当着眼镜仔的面进行的,而他,只是盯着自家木桌上的纹理,始终没有抬起头来看一眼。
就仿佛这所有的对话,都与他无关。
和家长交流后,吴晓乐开始给眼镜仔上课。
在吴晓乐指出一个细小的错误时,眼镜仔竟然本能似的拱起肩膀,背弯成弓形,脸快速侧向相反的方向,让吴晓乐一愣,问道:
“怎么了?”
“我以为你会打我”眼镜仔怯生生地说
“我为什么要打你?”吴晓乐非常震惊。
眼镜仔回答:“妈妈不是允许你了吗?”
“但我不也告诉过你妈妈,我不会打你吗?”吴晓乐说到。
可是没想到,眼镜仔之后说的话让人心疼:“妈妈跟之前的每个家教建议,只要我犯错,就打下去,我再犯错,就再打下去,多打几次,我就会记得不要再犯相同的错了。
不过……我好像真的很笨,被打这么多次,还是常犯一样的错。上一个家教是男的,打人很用力,我很怕他,他最后还是辞职了,他跟我妈抱怨:‘我打你儿子打得都累了’”
吴晓乐表示自己不会打他,眼镜仔却仍然不敢相信,原来之前也有一个女家教保证过不会打他,但结果还是因为太生气动了手,眼镜仔早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老师,我跟你说,我妈是对的,我真的很笨,又迟缓,有一天,你也会受不了,想要打我的。”
在吴晓乐再三保证自己不会打他后,眼镜仔的眼睛里才现出点点神采:“真的吗?”他还是不敢相信地喃喃自语。
不过吴晓乐发现,在没有体罚的情况下,眼镜仔确实不好教,即便是讲解过很多遍,他都无法写下正确答案。
可真的是他很笨吗?事实并不是如此。
眼镜仔每次都卡在“写下答案”这个环节,笔尖都已经抵在纸面上了,却迟迟无法动笔,眼神总是不安的望向吴晓乐。
几次之后,吴晓乐忍不住开口了:“你不用紧张,你写错了,大不了我重新讲一次,我不会打你。”
眼镜仔吞了吞口水,终于说出了原因;“之前的老师都会盯着我看,一题一题跟,只要我写错了,他就马上拍我头,好几次,我的眼镜都被拍掉在桌子上。”
甚至,之前的那个老师,竟然会拿热熔棒拼命打眼镜仔的小腿,即便他非常痛,他也不敢哭,在被问到为什么不告诉妈妈时,眼镜仔回答:
“老师打我,是我的错,我没有把题目做好。我跟妈妈说,妈妈只会更生气,搞不好也会打我一顿。”
其实,眼镜仔不是笨,也不是迟钝,他只是一个被吓坏的孩子。
可是他的母亲,却从来不曾了解成绩背后的原因,从父母到前几任老师,从来没有人给他犯错的空间,所以他不知道,犯错是件很寻常,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而在那些否认、质疑的声音中,他再也不能相信自己。
教了眼镜仔三个月后,吴晓乐似乎理解了为什么小圆妈会对眼镜仔如此暴躁。
吴晓乐很少能看见眼镜仔的父亲,他在一家中型规模的传产公司上班,靠自己的努力从小职员一直打拼到总经理,不管没有有没有加班,眼镜仔的父亲总是很晚回家,小圆妈每次看到他出门的背影,都是深深地失落。
一次吴晓乐在教眼镜仔的时候,传来他们夫妻之间的争吵。
眼镜仔的父亲吼道:“你到底怎么教小孩的,一个月跟我拿那么多钱,却连个儿子都搞不定?你知不知道,魏经理的女儿去年考上了……我跟你郑重警告,我不会让他去读那些没听过名字的学校。他没考好,干脆送他到美国。”
小圆妈一听也急了:“送到美国?一个儿子养到十五岁,只因为高中没考好,你就要把他送去美国?你有没有想过,这样我就得一个人在家了?”
争吵不断地传过来,眼镜仔看着课本,还安抚吴晓乐道:“没关系,我早已经习惯了”
随着大考日子的接近,几次模拟考,眼镜仔都没有达到小圆妈的标准,吴晓乐眼睁睁地看着越来越多次,小圆妈在她面前对眼镜仔“算账”:呼巴掌,拧手臂,用脚踢踹,甚至还有一次拧耳朵,拧到眼镜仔脸涨成了猪肝色,小圆妈才停手,情况愈演愈烈。
他们几个人中,眼镜仔的父亲才是食物链的顶端,虽然他一个星期陪眼镜仔的时间,都没几个小时
小圆妈是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妇,没什么社交,她的存在价值,全部由丈夫来决定。
然而丈夫给的期望太沉重,她不得不将一部分分给眼镜仔,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
她把丈夫放在人生的第一顺位,而她的丈夫执着于儿子的成就,这就造成了眼镜仔的悲剧。
最后吴晓乐实在忍受不了家中沉重的氛围,看不了眼镜仔灰暗的人生,她辞职了。
辞职后的吴晓乐,每次想起眼镜仔,都是刺痛,愧疚,和深深的担忧。
讽刺的是,在外人看来,眼镜仔有名车接送,用好手机,昂贵的书包,穿百货公司的衣服,母亲一直关注他的学习,尽职尽责,他的命很好,生活在很幸福的环境中,他的父母很爱他,他们的爱很正常。
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吴晓乐也不敢想象,现在的眼镜仔到底怎么样了,小圆妈有没有越来越绝望,越打越狠?眼镜仔是不是已经被送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就因为怕丢人?
看完这个故事,心里无比压抑,尤其想到这是个真实故事,内心就升起一种无处发泄的愤恨。
不会爱的人往往由于从没得到过爱,小圆妈没有从丈夫那里得到支持,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每次压过来的都是期望落空后的指责,是教育不利的愤怒。
她担心如果没把孩子的成绩提高,未来点亮,会让自己陷入被丈夫谴责、冷暴力甚至离弃的境地,她无力承担这些,于是全部转移给了儿子。
不曾被好好疼爱,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爱人。
眼镜仔不得不带着从母亲那里订死的“蠢笨标签”,绝望地日复一日的挣扎,他不是不想做得更好,不是不想达成父母的期待,他只是不能相信自己,他只是不敢犯错误,他只是个被吓坏了的孩子。
爱是一种能力,爱的方式需要不断学习,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孩子,我们都会有时努力不够,有时用力过度,有时受到来自对方深深地伤害,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放下姿态,寻求和解。
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今天看到一个令人感动的答案: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
成长意味着付出与欣赏,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我们有机会与他们同行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