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从本质上说,人是一个身体、情感和精神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
感悟1:学生的发展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发展,更要有精神层面的情感发展,而往往在学校学生与老师的良好交往会促进学生的情感需求,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能用真诚的关爱之心去呵护每个学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2: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忠告人们:“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原有教学大纲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要求否认个体差异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统一的最高标准,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知识的学习。
感悟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应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我们的评价更多的是针对个体各方面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学习方面,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从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有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人皆可以为尧舜”。教师的欣赏、夸奖、激励、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带来更多的投入,带来巨大的信心。
李镇西校长在《教育的智慧》中说:“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尽管我把以上三位同学以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分门别类”,但是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是同样重要与不可替代的,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优秀着,在我的心目中,没有真正的优、中、后之分,只要用爱心、真心、耐心去关注和呵护他们,相信他们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