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7日,西湖雪景开始逐渐在朋友圈刷屏,段桥残雪再现西湖,网友直呼让人美到想哭。
新闻报道说,西湖一瞬间就被喜爱美景的游客给温暖地环抱住,他们拿着手机在紧张地选取角度,试图留住西湖雪景绚丽多彩的时分,为了看一眼断桥残雪,有的人甚至凌晨四点多就已经赶来。
就在今天早上,我的编辑一个电话把我从美梦中吵醒,她特别激动地说:“西湖太美了,太美了,真的太美了……”,其实不用猜,我也知道这次编辑又有写作任务交给我了。
我写过很多篇文章,也保留了一些早年我没有选择公开发表的文章,我想大多数签约作者在接到编辑的写作任务时,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稿费,而更加希望的是将自己的真实故事和想法写出来。
因为不少人对现实主义有误解的同时,又对浪漫主义接近于歪曲,而我现在只想为我的读者输出一些独特的美学价值观。
那么西湖之美,从古至今都被赞叹为有着治愈功效的鬼斧神工之作,我也很惊讶西湖竟然可以美得这么“百毒不侵”,所以,这次我想认真地谈一谈“美学”。
01.关于“美学”的定义
美学就好比是西湖三绝:“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
“断桥残雪一线牵,神话流转恋千年”,我小的时候知道杭州西湖的美,它仅限于我所看到的电视剧和听到的歌曲,但我们小时候可能都会羡慕剧中许仙和白娘子的凄美爱情故事。
现在也有人喜欢牵着自己的爱人去欣赏西湖的雪景,这其中关于美学的爱情寓意就是:它时而从薄雾厚雪中闪露一下黛青色的完美身姿,它时而躲在层层大雪后,凝视着正在认真拍摄和赏景的人们,而相爱的两个人在这美轮美奂的西湖雪景中走,走着走着也就白头了,这充满遐想而又富含美学哲理的景色,真的是令人陶醉不已。
那么回到现实中,因为西湖独特的美学——断桥、长桥、孤山,给逝去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思念和感知。
有关于美,我很喜欢的一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他对美的定义和描述太精准了!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本书中有讲到关于美的定义:真正产生美的,不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和你实用性的距离。人们对暂时用不到的、脱离实用性的资源,有一种感应的能力,能让它不脱离自己的视野,保持诱惑作为备用资源,这就是最原始的美感。
什么是美学,就像追捕蝴蝶一样,蝴蝶本身是美丽的,但如果蝴蝶困在网里面一直苦闷挣扎的话,那它就没有丝毫的美感可言。
一旦蝴蝶挣脱了束缚,它就会极尽所能展示着妖娆奢华的舞姿,在空中花园绚烂耀眼地飞来飞去,这才叫做美学,它是自由的。
大家心目中真正想捕捉的美一定是不那么普适规则的范式化,否则就失去了神秘感,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究竟美在哪里呢,她本质的美就恰好在于“没人知道她在笑什么”。
哪怕是最伟大的作家一生也可能只是在描述他精神世界里的片面!
美学更加注重的是意境美、自然美、浩然正气之美、恢弘大气之美。
中国唐代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两位伟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创造了具有独特性的诗意之美。
李白的诗是天仙之美,例如《将进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的诗则是人间之美,例如《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现象世界中的美学,它会随着季节变换和时令规则而逐渐被无情地消融,因此,我理解的关于美学的定义就是瞬间的永恒:美是一花一世界,美是清泉石上流,美是姹紫又嫣红……
02.如何保持对“美”的敏感
我最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了一点,那就是大部分的人会突然地察觉到,自己其实并没有充分地享受过青春的生活,就仿佛已经是未老先衰了,这确实是恍然之间感觉遗憾不已却又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
为了早日实现买房、买车的目标,当代的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必须要洗脱掉身上的校园气,成为一个物质而又世故的中年人,必须要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也非常贴切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一线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可能感受更加精确。
我觉得,真的不能再让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活在恶性循环之中,拼尽了全力去承担自己能力还远远达不到的某种责任,最终只可能会出现一种很不幸的结果,那就是既没有能力为别人负责,伤害了别人;又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伤害了自己。
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还没有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我也支持年轻人暂时得过一下中年人的生活,因为安身立命之后,才能一步一步地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只有当人们真正到了衣食住行基本满意的那个阶段,物质需求才真正开始转移到精神需求,人才会有“美”的感觉的产生,按照佛学里面讲的,那就是:欲求越低,越愿意关怀别人和美景。
我觉得保持对美的敏感,首先就是不要被过于成熟的规矩和训练所捆绑住,要做一个美学创新者,要充满对美的好奇心,多大岁数都有愿望去探索大自然的未知的美!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大多数人在二十岁或者三十岁就死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
我们大概是23岁大学本科毕业,然后工作了5年之后,也就是28岁左右,欣赏大自然之美的那颗心就可能彻彻底底地放弃了。
工作上开始有了倦怠感,生活上也成了一潭死水,再也经不起任何风浪了,人们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身体和精神上都充满着不可避免的无力感!
这种寂寞而又漫长的无趣和乏味,它会消磨和吞噬掉所有的意志和信心。
某一天听朋友聊起他的诗和远方,我没有打击他,但也没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一刻就感觉到他的状态是:诗再也没空去读了,远方再也达不到了!
人并不是灰色的蚂蚁,人生过分的单调会使人失去基础快乐的同时又深陷入挣扎的泥潭之中而无法自拔。
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仅把年少时的时光当成是年轻的,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我们真的没有必要给自己设上限,你看前段时间赢得众多网友喜爱的、今年已经82岁的中国最帅大爷—王德顺,他50岁开始健身和游泳,在57岁的时候,王德顺创造了世界上新的一种艺术——活雕塑。
王德顺79岁时正式走上T台,他健硕的身材和硬朗的气质以及健康的心态受到了无数网友的一致好评,82岁的王德顺依然选择让自己继续创作、追梦。
王德顺的独特的美学价值观就是通过不断地健身和创作来加持自己的生命厚度!
艺术工作者要以自己的智慧为时代、为公众服务,创作出好的作品,引领公众的审美。
莫泊桑、欧·亨利、契科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阅读他们的经典作品就如同沉浸在诺曼底阳光下藏匿的、动人心弦的宁静时分,茉莉花伴随着嫩叶的清香不断吐露出馥郁的芳香,大地的香气瞬间溢满并扩散开来。
你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所有无聊的事情都会衍生出很多美学的细节,它让你得到了一些真实而又未知的美学体验:真的没有想到,竟然还可以有这样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认为有趣的人必须具备的一个最重要的美学品质就是:“敢于从舒适区域中走出去探索,开阔一下视野去获得新知,大胆尝试去体验美学的世界!”
蔡康永曾说:“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做到先行万里路,才能够获得评判万卷书的能力,然后再从万卷书里,挑点好书来看。”
在旅途中去感受传承亿万年独有的美,去发现那些盈溢着生命的时光,去抚摸那些镶刻着文明痕跡的岁月,把这些“美学”记录在自己的脑海中,用自己的笔把它手绘出来。
去外面见见世面,就是丰盈生命再剔除杂扰的过程,就好像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所说的那样:“美,其实就是净化过剩的过程。”
见过世面的人、见过努力用不同生活方式生存的人、知道真相越多的人,无知的痛苦才会越少、内心的挣扎才会越少,因为旅行就是消解无知和仇恨的最佳方式。
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曾经说过:“偶尔远离你的工作,给自己放松一下,回来的时候,你的判断会变得更加准确。要离开一段时间,当你的工作变得愈来愈渺小时,你便可以看清它的全部,任何不和谐与不合比例之处,也就呼之欲出了。”
美学就好比是春天的降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玉龙雪山的风、香格里拉的花、大理苍山的雪、喜洲洱海的月、束河的茶马古道、拉市海的湿地、泸沽湖的女神山……等等。
美就是无所不在的生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种花,能够在上亿年生物演化过程中存活下来,靠的就是“美”,因为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老舍先生曾说:“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美的滋味其实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只有真正的大美者,才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动荡混乱和嘈杂浮华中脱颖而出,给我们留下无法磨灭的感受。
保持审美的愿望和激情确实很难,而挑战人们惯有的审美,也并非简单地是为了反其道而反其道,而是出自于艺术本身规律的最高要求。
因为人类捕捉美丽瞬间的能力本质上就是:善于在被人们所忽视的寻常事物中创造出一种美学并给众人惊喜。
03.美学与心理学的联系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以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美学的对象是美的本质及其意义,心理学的对象则是人。但是它们也互有交集,美学也会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也研究美学的审美心理。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客观化了的一种感官上的快感。”
其实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就能够直接感受到震撼的美感。
例如,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空灵缥缈、清新脱俗的钢琴演奏,当他的那些美妙的钢琴曲奏响的时候,你心底里立刻会升腾起一种生而为人的尊严感, 它会让你备受鼓舞,暂时忘掉了我们生活当中的那些卑微和烦恼。
还有像班得瑞那般纯粹绝美的古典音乐会直接击中你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那片净土。
班得瑞,它是来自于一群爱好生命的年轻作曲家、演奏家及音源采样工程师等等青年才俊的乐团。团长奥利弗·史瓦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人,不但专长多种乐器,更熟稔先进的录音工程。无比挚爱新世纪音乐的他,最终选择将一身才华奉献给瑞士山林!
班得瑞乐团的所有作曲家和演奏家们从不愿在媒体曝光,甚至隐姓埋名,一旦开始执行音乐制作,便深居在阿尔卑斯山林中,禁止任何媒体的介入或者干扰,直到音乐专辑的定本全部都制作完成之后,才会宣布出山,班得瑞的音乐,更加强调的是一种轻柔美的绝对性,它激发人类对美学永无止境的一种追求!
现在大家都很喜欢到电影院看电影,这也是欣赏生活中的美,而这种美学是电影编剧所写出来的美,是美术指导和导演、演员对美学的定义达成共识所塑造出来的成品。
那么一名优秀的编剧必备的素质之一就是有着较高的美学与心理学上的造诣,因为他必须去揣摩生活,揣摩观众。
美学就是要去想生活中有什么是可以提炼出来的,又有什么是观众最希望看到的,这些对于创作都是有着指导意义的,而这个过程就处处体现着心理学原理的影子。
04.哲学上的“美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美学又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有特别写道:“戏剧中的主角大半比史诗中的主角较为简单,必须要有着某种特殊的精致美,作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来引起某一种确定的目的、决定和动作。”
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拯救他自己生活甚至是生命的作品,成为他生命当中的重大拐点,这个作品或许来自于一首歌曲;或许来自于一本书籍;或许来自于一部电影……
而哲学是最高度自由的一门学科,哲学中的美学更是让许多艺术家痴迷不已。
德国哲学家康德,他的美学观点也是非常有趣的:“美给人愉快的同时还要求有着另一种赞许,即人要同时自己提升到单纯感官印象的享受之上去,并且别种价值也要依照他的判断力的一个类似的原则来评价。”
德国十八世纪著名音乐家乔·弗·亨德尔也曾经说过:“如果我的音乐只能够使人愉快,那我会感到很遗憾,因为我的目的是要使人高尚起来,而不是一直沉沦下去。”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对于美学的观点则是:愈是自然、淳朴的东西,就愈是属于生命的本质,人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这些最古老的享受。
“美学”价值观的成长史有时避免不了决绝的蜕变,它在自我破碎、完成重建时会格外地用力、投入。
普通人其实心里也很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肯定是做不成的,而只有真正想做的人,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天赋和才能的人,也就是艺术家们,才能够忍受得住这番痛苦,正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例如蝴蝶想要在百花园里得到飞舞的欢乐,那首先得忍受与蛹决裂、化蛹成蝶的痛苦。
美学以灵魂的悸动和永不停歇的思考而独树成林,它拆毁了固步自封的孤寂青年,使之融入到了更庞大的一种幻觉之中,并且以美学的方式把这种幻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普通人为什么不能够像艺术家那样,成功地去定义某一种美并得到众人的共鸣,这其实就是因为,凡是新的事物在开始时热心的人一定是很多的,然而不久就会冷淡下去,甚至就不做了。
余世维说过现代的普通人缺乏匠人精神、身上都存在着四大痛点:对偏差无所谓;做事情不力求完美;对分内的事情不负责;对标准不能坚持。
艺术家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着一种悲剧性的使命:要去做常人不可能做到的事。
如果从哲学角度分析那就是:有天赋和才能的艺术家们通常都拥有独特而又坚定的美学价值观,而且梦想的本质就是制造意外,而坚持本身,是为了遇到意外。
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这本经典名著中曾经这样讲道:“某种可喜的才能,某种幸运的机会,可以形成某一些人上升的梯子的两侧,但是那梯子的横级必然是用禁得住磨擦和牵扯的东西做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替代彻底、热情、诚恳的真功夫。”
在艺术圈里一直都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好的作品“拼”到最后“拼”的不是技巧,而是哲学与美学。
美学来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因此唯有生活才是最好的美的熔炉。
人创造了艺术,艺术也塑造着人,唯有苦心孤诣的艺术追求才能塑造出一个形而上的、独立于时间和空间上的美学作品。
哲学中的美学更加强调美的“觉醒意识”,美国洛杉矶著名插画家James R. Eads有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经典杰作—留声机!他的风格颇具梵高范,插画中充满了微妙笔触和雅致喜人的形式。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精美的东西,我们的眼睛始终没有放弃对纯粹干净的追求;我们的耳朵始终没有放弃对天籁之音的追求;我们的味蕾始终没有放弃对芳香鲜美的追求……
美学至高无上的内涵是唤醒所有生灵感知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