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本科毕业,在第一份工作里燃烧了9个月的生命后,我决定转行。而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转行时不得不面临的一些问题,让我开始对生活,对自我,对周遭的一切都产生了无数个问题。比如我到底是谁,我到底喜欢和热爱什么呢,我到底擅长什么呢?做了无数次mbti,也付费做了昂贵的盖洛普,我对自己的了解就像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一样,还是只有10%左右而已。
关于自己内心问题的答案始终找不到,但行走在成年后的社会里,脑海里的问号持续的接踵而至,就像在地图上寻找目的地会钉上大头钉一样,我的生活里也插上了无数画着问号的小红旗。怎样在职场上解决问题与人相处?怎样面对父母期待和自我规划完全对立?怎样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过去认识自己?怎样解决情绪上时不时的崩塌?
就是在这样充满疑问的混乱情况下,我开始看电影了。我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开始,每周,一般固定是每周六晚上,都要看上一部。
电影和书籍最大的不同,是创作者直接为你带来了画面,刺激着你的视听感官。碰上一些好演员,他们细腻的演技可以完全演活我们内心的感受。因此,看电影于我而言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共鸣。
在电影这样一个载体里,跟随着情节的变化和氛围的渲染,我的问号红旗就在光影之间按图索骥到主角们各式各样的人生里。我对爱的困惑在主角们如何消解爱的犹疑的过程中获得启发;我对自由的向往在荒野生存的主人公走进大自然的那一刻得到代偿式满足和释放;我在朗读者中对二战后的人们面临的道德冲突感到复杂,对女主守护和突破自己内心的自卑感到震撼。
在第一份工作中忙碌了太久,没有片刻可以用来关照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到脱离后再仔细看看自己,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丧失了感情交流能力的空心人,他人的倾诉在我耳畔摩挲后只留下了一句陈述句,而我也只能机械的给出解决方法一二三。
是电影没有限制观看的包容性存在收留了这样一个我,在无数情节迸发和演员们融入进主角的瞬间,感性的那部分我被召回,她逐渐淡去的影子终于开始回收自我透明度。因此,我感受到了自我的复苏,我的生活除了要解答的问题之外,还可以加入充斥着喜怒哀乐的感受去缓冲。
生命中冒出的一个个问题固然重要,而电影的存在给了我在观赏他人人生的同时获得了片刻对自我追问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