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大闺女
又称为黄花幼女、黄花女
指中国民间对未出嫁、未有性生活的少女(16岁至26岁)的俗称,从另一种意义上,也就是现在的处女。
“黄花闺女”这种称谓在我国十分盛行。
关于"黄花闺女"一词的由来,民间广泛流传的传说是这样的,南朝年间一位公主,在嬉戏玩耍的时候,这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下,其中有几朵碰巧落到了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公主见甚是好看,此后经常摘几片腊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以助美观。
身边宫女们见主子这样的也觉得十分亮眼,就跟着仿效起来,慢慢的这种妆容有了个名字”梅花妆“,再后来,慢慢流传出了宫,渐渐成为了官宦大户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们必备的妆容。
可是,腊梅花又不是四季花,一年都有的。
但是这没能难住女生们的爱美之心,她们琢磨出了提取了花朵的黄色花粉,制作成染料,配合姜片,薄纸等,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的方法,来保证一年四季都能很美。
随着这种保质梅花颜料的的方法的流传与推广,人们给他们安了一个名字很形象的名字"花黄",可能是中国能考证的的第一款全民的特效化妆品了。
南朝陈后主《采莲曲》一诗中有句云:"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可见在南北朝时期,花黄是少女们一种必不可少的脸部饰物,其重要性类比现在女生不离身的粉底BB霜吧。
因为花黄(即“梅花妆”)的饰粉是黄色的,而采用这种妆饰的又都是未出阁的未有性生活的少女。
再加上“黄花”在古代又代指菊花,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品性的高洁。
后来人们把“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黄花闺女”一词,一方面表示少女还没有结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品性贞洁。
慢慢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久而久之,“黄花闺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未有性生活的少女的代名词了。
(编辑:袁载誉 一个想的有点多的青年)
申明: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多篇文章的整理加工,若您觉得侵犯您的权利,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评论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