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除了这个问法外,类似的问法还有: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记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但是,这两种问法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答案自然也是不同的。
这个问法是要求解决“看完就忘”这个问题,而类似问法要求回答“读书的意义”这个问题。前者是个实际问题,需要技术层面的具体操作方法来解决,而后者是个认知问题,需要转变视角来看待问题,需要的是类似“鸡汤文”的答案。比如说,书的内容虽然会忘记,但是还是有一些无形的东西转化为了你的思想、精神、态度、方法等等。所以,我选择题主的问法来作答。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忘掉所学后剩下的东西。可是读完书之后,我们常常会觉得什么都没有剩下,这种情况显然是有悖于读书目的的。试想,如果读过的书、学到的知识到用的时候都不知道去哪儿了,很难不让人不仰天长问:读书何用!纵然说,读书不必也不能完全记住书中所有内容,但是,书读过了,却什么都没有记住,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既然无需记住所有内容,那么应该记住的是什么;其次如何记住需要记住的内容。对于第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答案是不同一的,这里仅以实用技术类书籍(时间管理类、处理文案类、逻辑思维类)为例说明问题。这类书籍的结构框架一般是:介绍相关理论知识、介绍运用策略及范围、介绍具体技巧方法、介绍实用案例等等。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读者就需要记住基础理论、运用策略和方法技巧,只有记住了这些基本的内容,才能够在需要用的时候在脑子里想到它们。所以,在读书的时候,首先要确立读书的目的,有了清晰的目的,自然就知道该记住哪些内容了。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个记忆的问题,深层次上是个知识体系(思维体系)构建的问题。新学到的知识要达到记忆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使用的目的,必须与已有的知识发生紧密的联系。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我们是通过适应的过程来学习和认知的。当你注意到某件事物,调整自己的思路,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最后取得了进步。学习知识、使用知识就是这么个“同化”的过程。用我们的语系来理解就是“融会贯通”。少了这个过程,你不仅仅难以记住所学,更不会在需要的时候,意识到运用所学。
为了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你就需要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思维框架。如何理解“思维体系”这个概念,具象化地看,把每个知识点的核心理念看作一个城市社区,社区之间通过知识点间的本质关系发生紧密联系,这样你所学的所有的知识点汇聚起来就是一座知识城市。抽象化地看,这座知识城市就是你大脑中的思维体系。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建造思维体系\思维框架就可以解决“看完就忘”的问题了吗?
前面说过,“看完就忘”的问题,实质上是“用时不知道在哪里”的问题。建造好了思维体系\思维框架,你的知识点在你的思维中就有了清晰具体的结构(相当于你的“知识地图”),各个知识点之间也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要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仅需“按图索骥”即可。
����Y|��Q�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