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华大学博导顾黎明教授的绘画艺术

              【一】

        记得,第一次看到顾黎明先生的美术作品,是在深圳罗湖美术馆。

        深圳罗湖美术馆于2014年落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8600㎡,展馆面积3800㎡。美术馆展馆的空间视觉层次丰富,个性十足,展现明快的现代气息,有六个符合国际展览标准的展厅,一个学术报告厅。

        以油画成名的艺术家顾黎明,此次展览中,顾先生遴选了他本人自1989年列2016年,近三十年的纸本创作。展品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汉·马王堆系列

布面油彩1993

          (二)山水赋系列

太湖石2016

      (三)杨家埠门神系列

油画财神1999

        (四)敦煌系列研究

《敦煌》研究2001

        在这四部分中,共有展品正稿和草稿计100余件,其中包括顾黎明2016年的新作和部分首次展出作品。全面真实的再现了画家顾黎明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魅力。

        顾黎明先生,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抽象艺术的积极倡导者。他曾经多次被国内外报刊列为中国抽象艺术代表之一。的确,绘画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媒介,它记录了艺术家最具有即时性的灵感来源与涂绘过程,它时刻反映着艺术家遭遇问题时的犹豫与徘徊,也呈现了手与材质间情感和朴素留痕。

顾黎明教授

              【二】

        顾黎明于1963年12月生于山东省潍坊市。1985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进修班学习。曾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顾黎明先生的作品及文章多次被《中国美术报》、《美术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登载。以及国家级的画册刊用并重点介绍,作品多次被中国美术馆、香港大学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及国内外画廊收藏。

        主要代表作品《封 界》、《字母系列》、《汉马王堆》系列、《杨家埠年画一线版·色版》系列等,撰文《今日抽象艺 术》、《写在上海今日艺术展之后》、《同布朗对话》、《中国油画现状不容乐观》等。

三十年回顾

              【三】

        应该如何去看待顾黎明先生的绘画艺术呢?顾黎明先生是最近几年以来活跃于美术界的艺术家。从80年代中期的抽象绘画风格,到今天 的“木板年画”系列,顾黎明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现代艺术到重建传统符号的转变,这 一转变,它不仅高度概括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也许大家还有印象,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顾黎明,他经常和当时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孟禄丁在一起,共同为抽象绘画付出了很大的关注和研究。

        顾黎明先生这个时期的作品,画面中充满了物质性原生态结构的意象:纸板、报纸、麻绳和油彩等。仿佛受到一股股巨大的外力,被扭曲、错位和破碎在压扁了的空间中,有限的二维平面空间被各种现成材料的介人而带动、旋转和飞舞起来,充满了矛盾、冲突和偶然性。他以物质材料本性与平面结构的冲突,寓意现实物质性的世界难以承载激昂的主体精神,在当时新潮美术的整体背景下,树立了自已非形象的抽象材料艺术家的地位。

油画作品财神

        像所有参加过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艺术家一样,经历过“85新潮美术”的顾黎明,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转型时期,也陷入了深刻的反思:用物质性现成材料的侵入来丰富平面油画,目的是用来突现主体的自我意识,还是要探索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如果是前者,那么应该还有其他许多种选择途径,原生态结构的意象并不等于主体性本身;如果是后者,那么任何一种视觉表现形式所承载的决不仅仅是什么抽象的主体自我意识。

        换句话说,无论是视觉材料本身还是表现形式本身,都要求建立在现实的文化情景中。抽象的物质性材料和抽象的主体意识所建构起来的人文精神,是突破传统绘画写实主义题材决定论的必然之举,它在文化突破上的勇气要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上的创造,但艺术作品终究还是要以艺术价值来证明自身。

顾黎明油画作品

        文化创造和人文精神从来都不是抽象和乌托邦的,艺术作品价值的生成,是其所产生的社会诸方面条件和因素共同影响的综合体,而艺术必须以自己特有的视觉方式折射出这些因素。

        当然,艺术折射社会生活的方式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就顾黎明而言,对于抽象材料的偏好,使得他苦苦思索,什么样的抽象才是中国社会自身所特有的?材料的抽象并不等于形式的抽象。当材料的抽象面临深刻的内容空洞危机的时候,形式的抽象就必然进人顾黎明的视野。

        然而,形式的抽象,又是由许许多多要素构成的,但最终都要落实到视觉语言上来。怎样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的抽象性?抽象绘画是否能够在新的情景中有发展的可能呢?怎么才能发展和延续呢?

顾黎明油画作品

        顾黎明先生,反思了自己抽象材料艺术的局限之时,正是中国社会开始整体转型之候。经历了八、九十年代交替之际社会动荡的许多中国艺术家,开始用漫画式的调侃和戏仿式的反讽,来表达八十年代高扬的人文理性价值体系断裂后的彷徨和无聊。

        顾黎明没有选择这种艺术表达的方式,因为在他的艺术观念中,艺术表达首先应该是材料语言的表达,而不是镜子式的社会生活的直接再现或反现。尽管他的材料语言的物质性的实验最终面临危机,但这是由于实验的文化基础过于依赖西方的现代思潮,缺少中国自己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而不是说他的材料语言的实验本身出了错。

顾黎明油画作品

        材料语言的实验从来都不是发生在空中楼阁中的,而是发生于现实的文化语境里的。后来我们也看到,顾黎明对楚汉服饰和民间木刻版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关注和借鉴,正是他从画面中原本形而上的思考转向形而下的实践的证明。

        顾黎明也曾经说过,“山水赋”系列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园林的漏窗,即透过窗户,体会中国山水的节奏感和诗意感,真正揣摩到传统中古人如何作画。

        他的“山水赋”系列,既有荆浩“山水诀”,又透露着传统山水画理学以及米芾米家山水的痕迹,当然也有敦煌壁画山水及徐渭写意山水的余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山水赋”。

顾黎明门神系列

        如果说《马王堆》《敦煌》《门神》《山水赋》代表着艺术家顾黎明不同的艺术实践,但是对普通观众来说,如雷贯耳的还是他笔下的“门神”。他创作的“门神”系列,甚至出现中国青绿山水的色彩,“很多年轻人表示喜欢,表达现代人的各种纠结,包括人情往来、人际交往冲突等。

        事实上,顾黎明在对不同材料上的发现和使用,也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选择,也许这也是他的一种艺术创作吧。

        比如2016年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山水赋”系列中,顾黎明就把色粉笔、水彩和胶放在一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效果。他还在一些作品中首次使用了工业材料的透明蜡纸,这种蜡纸有遮蔽感,半隐半现地呈现出雾里看花的感觉。

        同时,他也从民间创作中吸取养分,用手撕的方式,把撕纸再拼贴在画面上。这就是我们眼里的——顾黎明。

顾黎明油画作品

            【四】

        附顾黎明先生近三十年巡展简介:

        (1)顾黎明艺术三十年"巡回展 "。潍坊市美术馆、潍坊市十笏园美术馆

潍坊画展

      (2) “山水赋”顾黎明绘画艺术展 (嘉兴美术馆)

嘉兴画展

        (3)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法国巴黎·布洛尼亚宫)

巴黎画展

        (4)东方·艺术·天津——中国著名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天津达沃斯论坛主会场)

天津画展

      (5)借喻——顾黎明纸本作品展(深圳市罗湖美术馆)

深圳画展

        (6)借喻·顾黎明艺术三十年”巡回展(山东博物馆)

山东画展

      (7)借喻·顾黎明艺术三十年巡回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清华校展

        (8)门神·花境——顾黎明、王海燕油画作品展(香港大会堂)

香港画展

        (9)执纸转承——顾黎明1989-2015纸上绘画作品展(方圆美术馆)

上海画展

        (10)国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巡展(瑞典乌特斯伯格 Galleri Astley Museum、俄罗斯圣彼得堡戴亚基列夫现代艺术博物馆)

俄罗斯画展

        (11)非形象——叙事的运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上海画展

        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是顾黎明探讨的课题,也是他长期以来语言实验的方法。以杨家埠年画为基石,顾黎明从线、形、结构、色彩等各个角度,成功地将传统年画转换为当代艺术话语。他画面上的形象是一系列综合的结果,是传统意象的神韵、旨意、趣味在当代话语中的再现和复活

        正如顾黎明先生在获奖感言里所说的;"我的创作主题或形式的切换没有时间界限,它们几乎都在同时进行着。

顾黎明门神

      《门神》系列将当代语言同民间艺术相结合,进行了现代化转化;《山水赋》系列,并非传统意义的山水画,而是将西方现当代艺术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结合,强调历史的矛盾与现实的纠葛。这些符号在我的作品中轮番出现、不断被解构,我希望能够以此帮助中国当代艺术建构当代图像的历史观,我相信这也是未来中国油画发展中的一条道路。

        我的作品中所应用的元素,它们对于国人来说是历史,却也是鲜活的存在,历史遗迹与当代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是我要感受和记录的。没有历史的存在,当代的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

                                    (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