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Http协议是1.0版本的,基于TCP协议。Http协议是一种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无状态的文件传输协议。什么叫做基于请求、响应模式呢?举一个例子,比如我访问 www.xiaotublog.com ,就在浏览器输入这一个字符串,然后敲一下回车。
刷的一下,博客首页就被打开了,而且地址栏自动给我加上了http:// ,虽然浏览器上可能看不到,但实际上肯定是有的。你有意识到刚才发生了什么吗?没错,我通过浏览器这一个客户端,向某个远程服务器发送了一个http请求,因为我是通过域名来访问的。所以,为了解析这个域名,我刚才敲的这一下回车肯定是先走到了某一个DNS服务器,然后这个DNS服务器将域名解析后拿到一个IP地址,最终才传送到对应的服务器上。博客网站的服务器只有IP地址,没有域名的说法。实际上,在这个服务器上,也就是跑了一个Tomcat,Tomcat里面有一个博客的web项目,服务器原则上一直在开机状态,tomcat也一直在运行着。它处于一种等待状态,一直在等着有外部的Http请求过来。比如,我刚才就敲了一下回车,一个http请求就被发送过去了,tomcat软件接收到这个请求,并且解析这个请求。经过解析,就把其中的一个页面资源找到,并且通过响应的方式回执给我的客户端 - 浏览器。
让我们右键查看源代码,就能看到服务器给我们返回的其实就是html文本。
利用浏览器的调试工具,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关于本次http请求的信息。
再来说说无状态,什么叫无状态呢?就是说,我刚才访问了一个网页,如果我马上再次刷新一下,是不是又对服务器发送了一次Http请求啊?是的,可是,对服务器而言,它并不知道两次的请求是否是同一个人,或者说同一台电脑发出来的,他不知道。这个就叫做无状态。
在早期的时候,Http请求还是1.0版本,他会给每一次的请求都建立一个连接,当请求结束,连接也就是自动关闭了。如果用户所请求的资源仅仅是一些纯文本,包括嵌入在页面中的css,和js代码,那么问题不是很大。可是在现在,网页内容越做越丰富,大量的外部css被引用,比如bootstrap.min.css。大量的外部js被引入,比如jQuery.min.css , 还有就是一个网站,往往会引入大量的图片。比如,我现在有一个网站的首页是这样子的。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Generator" content="EditPlus®">
<meta name="Author" content="">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title>Document</title>
<link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 href="1.css" />
<link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 href="2.css" />
<link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 href="3.css" />
</head>
<body>
</body>
</html>
在http1.0版本的时候,它是这样的,首先,和服务器建立连接,请求html文本,然后服务器把上面的这段代码发过来,本地的浏览器接收,OK,连接关闭。接下来,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浏览器一行一行解析这些代码,当解析到 <link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 href="1.css" /> 这一句的时候,再次向服务器发送一条请求,专门请求 1.css 这个文件。然后,服务器把1.css的纯文本发送给浏览器,浏览器缓存下来,接着,第二次连接关闭。同理,对于2.css和3.css,都会再分别建立一个连接,获取资源,然后又把连接关闭。不但是外部的css文件会这样,就连js文件,还有哪怕是一张图片,img标签等等,都会如此。
我们知道,随着网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图片动辄几十张,显然这种方式会持续不断的浪费性能,不可取。所以,这才有了http2.0。http2.0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增了一个持续连接的功能,就比如上面那个HTML文件,正常情况下,它只会连接一次,在本次连接的过程中,会负责所有文件的请求和返回操作,当一段时间用户没有任何操作的话,这个链接才会自动断开。这就是所谓的htt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