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读书也是有境界的。
有的人长期抱着书死磕,最后“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人目不识丁、却赶上了好运气,发了大财,然后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有人不仅读了很多书、做出了很多成就,还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文字,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传世佳作。
这就是读书的境界不同了。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读书,就是这个道理。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想象这样的画面:你度过了十年寒窗、顺利完成高考,好不容易爬上了大学这座“山头”,以为从此可以一览众山小,结果发现“一山还有一山高”。
你会发现,未来的路从此开始变得不平坦。
就像我刚刚参加完成人高考,正式开始上课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开始“死磕”;之前备考所做的努力,仅仅是获得了“入门”的通行证。
大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我就需要顺着这个体系一点点往上走。
这就是“有字之书”。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大学毕业后,初入职场,你会发现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学。而这些,通常都是从“做杂活儿”开始的——打杂、做助理、甚至帮领导打盒饭。
咪蒙在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件事:一个实习生抱怨自己在公司总是打杂,做一些帮老板买盒饭之类的事情,学不到东西。她评价说:新人就该做一些杂事;别把职场当学校,总等着有人来教自己,帮自己划重点。“公司是发钱的,学校是要收费的好吗!”
虽然我不是很赞同咪蒙的一些观点,但这条我是赞同的。
公司不是更高一年级的学校;到了职场,就要有归零的心态。
别看一些事情很小,你能用心做,学的都是书上没有的东西。
如何做好一些小事、帮领导节省时间?到了一个新的岗位、如何快速适应?如何跟同事相处?甚至,你知道报销的时候,应该怎么贴发票吗?
我曾经在一个同事身上,看到了一种“书生气”——什么都要你手把手的教,他自己却不主动询问、不去网上查找方法;你交给他的事情,他只做一部分,然后给你留下一个“小尾巴”让你去补充完整。
这是典型的“交作业”心态。
但这样的经验,我们很少能从书中学到,而是从别人身上学习,通过反馈、对比,努力发现自己身上不足之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可以说是“无字之书”。
第三境: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燕姐给我做过几次生涯规划。每次,她都无一例外地问我“你想要的是什么?
问这个问题,是在帮助我澄清自己的价值观,然后根据我的特长、兴趣和性格特点,做出合理的建议。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不是应该我们去适应社会嘛?
这就像我前些年的做法:把自己变成多面手,什么不会就学什么。这在短期来看,是没什么大问题;但当我们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什么都学,就等于什么都无法精通,很容易就被后起之秀替代了。
我们的精力永远有限,即使你是120分的天才,当你把精力分散到四个不同的领域时,每个领域顶破天也只能做到30分。
古典老师说:不要在四个不同的领域、被四个40分的笨蛋打败。
90后的阿文是个数据分析师,业余在网上卖PPT模板、做网课、学摄影,还做得一手好菜。在他终于实现了“年入200万”目标的时候,秋叶大叔告诫他:现在你要做的是,把才华放到一个点、打到极致。
这个点,怎么选择?
当然是:做你最擅长、最感兴趣的事情。
前段时间,我跟风参加了很多课程、买了很多书,把精力分得很散,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2016年,我走了很多弯路;今年,我最重要的主题是:聚焦。
王阳明说:心外无事。
任何时候,不要把重点放在别人身上,不要被别人的行为左右;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跟风,只会让你更加焦虑;回归自己,你才能真正有所突破。
这也是我们要阅读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心灵之书”。
当我们抱着书本死磕、读“有字之书”,这是最初级的境界;当我们开始从别人身上学习,取长补短、读“无字之书”,这就到达了第二重境界;直到我们回归自我、聚焦优势、勿忘初心,这才算到达第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