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呢,大概也并不是想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试图向别人传授些什么,更多的是想通过写作去解答自己的疑惑。而这里的所谓“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也不会有其他人文章中的豪情壮志,只是想探讨不同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同人所具有的气质。
读博以来,我一直试图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宿命。跟身边的同学相比,没有那么聪明,更没有那么努力。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每每遇到才情激昂、高谈阔论之人,不免自惭形秽,生出一种自卑之感来。甚至有时候怀疑自己从小到大、一路以来拧巴的人生态度是否早就注定了自己在某个阶段的失败,免不了羡慕那些自己曾经有些看不起的、一路完全按照父母规划前进的乖孩子们来。总感觉他们的乖,已经为他们设置好了人生中每天的生物钟,小至什么时候起床、睡觉,大至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遵循着这些生物钟做而已。似乎不用想,就省去了人生很大一部分的烦恼。
而我呢,似乎总是在想,总是在比较。因着不接受社会、父母给我的既定规划,又不知道以何作为判断好坏的标准,多的是惶恐的时候,唯恐一步踏错人生又要开启新篇章,只不过这新篇章是要worse than ever。嫉妒、愤闷、恐惧、不甘,这么多的负面情感伴随着我,就因为我是一个很拧巴的人。觉得自己born to be different,然后又觉得自己not so different。更重要的是,be different是一件需要需要资本的事情,很多时候没有真正有底气、无所畏惧地在所有人面前be different,但又从来不肯甘心地to be an ordinary person。有时候望着那些看起来非常different的人,就特别想知道,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努力与勇气才能如此坦然地去做一个different person。自己大概暂时还没达到这个境界,依然在拧巴与挣扎中。
前面说到,自己有时候也会羡慕那些乖孩子,希望能够不经大脑的就去努力,似乎当努力成为惯性,要达成当前目标的痛苦会少一点。但有时不免觉得这样太boring,太平淡,还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些曲折,至少讲给别人时是一个fun story。如此的纠结和拧巴,所以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依然是一片迷茫。
今天正好看到三号厅检票员工发了一篇写余秀华的文章,又一次以直白的文字看到那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似乎跟最开始见到这首诗时的感受又有了很大的变化。从那几行简短的文字中,我似乎感受到了更猛烈的冲击。我更直接地感受到了这首诗的野性、赤裸,以及其中文字压抑不住的鲜活的生命力。这大概也是我希望未来当别人见到我时,能从我身上感受到的。尽管已经遭受了一些些社会的毒打,但似乎长久以来对于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或者说对于true me的自我认知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化。大概就是要凶猛,要different,要真实。有的人是小溪,平静而幽谧,而我希望自己是奔涌的激流,冲击沿途遇到的一切,留下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