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秦以后的货币政策和汉代经济货币政策的发展
秦一扫六合之后,对货币制度进行了改革。
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东周时期,各国都有各国的货币,秦统一后,将货币分为两等:黄金作为主币,一溢(或者是镒)为单位;铜钱作为辅币,上面的文字和重量都是半两。而其他材质的贵重商品则不作为流通的货币。但天下初定,各地铸币工艺不同,主币和辅币的重量有所不同。
汉初,帝国嫌秦发行的钱币分量重,进行了货币制度的改革。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减轻货币的重量,二是放开民间铸币。放开民间铸币遭到了贾谊的反对,贾谊为此上书汉文帝,提出了著名的“禁铜七福”论。
贾谊认为,在民间可以自由铸币的情况下,由于铸币的利润高,大量人员进入这个行业,一方面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技术水平不一致、利润又高,通过掺杂使假的方式铸造“伪币”获取高额利润的情况经常发生。贾谊指出,严查各地铸造伪币,势必要大举兴狱,这又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不足;而且,国家开放这个暴利行业允许民间进入,又因为民间铸造伪币将违法者逮捕,这无异于国家故设圈套诱捕民众,所谓“夫县法以诱民,使入陷阱,孰积如此!”如此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的存在,和国家大举开办赌场没什么区别,贾谊说:
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铜使之然也。故铜布于天下,其为祸博矣。
贾谊认为,要解决自由铸币带来的问题,首先应当制定“法钱”制度。法钱即法定的钱币,包括一定的材质、重量等。如果法钱的制度不确立,那么将引起货币市场的混乱。
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呼,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呼,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
如果国家收回铸币权,那么将给国家带来“七福”:
何谓七福?上收铜勿令布,则民不铸钱,黥罪不积,一矣。伪钱不蕃,民不相疑,二矣。采铜铸作者反于耕田,三矣。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四矣。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五矣。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羨,则官富实而末民困,六矣。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怀,七矣。
用现代汉语说,这“七福”就是:
- 因为铸造伪币而锒铛入狱的人数会减少;
- 伪币数量减少,人民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增加;
- 铸币行业劳动力回到农业生产上来;
- 帝国对经济的控制里增强,物价稳定;
- 帝国控制的重金属可以用来制作兵器,赏赐大臣,统治秩序得以稳固;
- 大商人能获得的超额利润转移到帝国手中;
- 帝国可以通过重新掌握的重金属增加财力,在和匈奴的斗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贾谊建议的本质有二。一是要增强帝国对经济的控制力,进而稳定帝国的政治秩序;二是要“重本抑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对畸形发展的商业进行限制。但汉文帝还是没有听取贾谊的建议,原因不知道,大概是但凡贾谊说的正事他就不听吧。导致的最严重政治后果则是凭借铸币而富有的吴王刘濞最后发动了七王之乱,刘邦一系差点儿丧失了帝国的统治权。
贾谊的建议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实施。汉武帝时期货币制度的变化我们已经在对《平准书》的解读里说过了。简单来说,汉武帝的货币政策分为三步:一是发行新货币,取代原有的“四铢钱”,后来又发行了“五铢钱”;二是从允许民间铸钱改为只允许地方铸钱,逐步将铸币权上收;三是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经过一番努力,制造精美、币值稳定是的“五铢钱”诞生了,并且流传千年。
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那就可怜可怜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