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聪明的人就TM混不好吗?

1.先给自己归一归类

假如是通常意义上学习不好,而且是努力学也学不好,遇事反应慢,话也说不巧妙,总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机灵一点,总对着那些聪明家伙的后脑勺暗自嘀咕:“咱要有这样的脑袋该多好!”——有这种感觉大体能被归为不算聪明的人了。

智力通过智商测试来算,200分制,90~110分者属正常智力范围,120~140分者为聪明人,140分以上者称天才,大部分人肯定为90~110分者;而算聪明的人,就是那些稳定能考进班里前10名的那部分人;如果是全校前10名的家伙,他们的智商估计就在120~140之间。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学校里的聪明家伙,他们的路肯定是学霸之路,学习不费劲(但凡费点劲以后就是名校),然后就是研究生、博士生,各种社会精英。——没错,这种脑袋聪明的家伙像是一生下来就走在通往社会精英的康庄大道上,想拦都拦不住。

假如咱大伙就是农民伯伯麻袋里的种子,他们就属于天生粒大饱满的那类,只要洒在地里加上风调雨顺,他们保证茁壮成长,硕果累累,秋天笑得农民伯伯(他爹他妈)合不拢嘴。

除此之外,二八法则的另一部分智力平庸者,费劲巴拉考上个普通学校,毕业后找个普通工作,过着自己庸庸碌碌的一生,天生的智力差异就像给一个玩具拧发条,聪明人拧得紧,普通人拧得松,一落地就显出了差异。

智力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这个世界很残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得凭脑子活着,这关涉自尊和尊重。一个人躯体残疾,你最高还能享受到霍金那样的尊重,若是一个人脑残了,无论好心人再怎么同情,恐怕大部分人都会在心理判其为死刑了,何论尊重?

听来很气馁,人人生而平等或许只是在法律上的,先天的智力差异无论某些人再怎么反驳,也是铁一般的事实在那摆着,得有勇气先承认。

2.智力究竟是个啥

咱只说一种智力,就是学霸所拥有的智力,学东西快,悟性高,记忆力强——人工智能就能很好的诠释这种智力。

人工智能的学习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运算能力,相当于你大脑的硬件,天生聪明,脑子转得快,反应比别人快;二是运算方法,就相当于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有的人死学,有的人巧学,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能提高一个人的考试成绩;三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需要通过经过大量的数据来迭代升级,而学生也需要看很多书、刷很多题来提升成绩。

也就说,你要么很聪明,无需费力就能轻松考试,要么好好研究研究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实在不行你就多学,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多学习,吃掉大数据来提高考试成绩。

可现实是聪明人的不见得不比你努力啊!你在那里奋起直追,那些聪明的家伙也不敢怠慢,龟兔赛跑的奇迹还是少扯为妙!

3.就没什么好办法了吗

美国有个叫费林的老兄为了反驳黑人低智商论,就开始做实验,给黑人小孩增强教育,结果发现黑人智商测试的分数每十年会提高3个百分点,以此证明智力的动态发展,这被称为“费林效应”。

这也符合我们的常识,上学的人总显得比不上学的人要聪明,最起码见识上超过了,可这也太慢了,就像石头上长草——难!

难道就这么妥协了?——不!努力努力再努力,笨鸟先飞,头悬梁锥刺股,不成功便成仁......

且慢,假如还是在这个赛道上,人家躺赢,我们即使挥汗如雨,也还是会拉下半程,就像一个智力平庸的人,打死他也考不上北大清华一个道理,或许有,但少指望奇迹。

咱先推理一个简单的道理,要是放在原始社会,什么样的天赋最吃香?估计不是智力,而是体力,强壮勇猛的人往往是(原始)社会精英,为啥,因为赛道不同。

从义务教育开始,咱们国家直奔高考的应试教育(或者叫做工业化教育)就给那些有通常意义上智力天赋的人准备好了赛道,不用他选他就能轻松上道,而智力平庸的你我就在这条路上磨磨蹭蹭、艰难跋涉、苦不堪言。

有一部分同学凭着体育、音乐、舞蹈、模特另辟蹊径,甚至有的家长一到高二觉得危险就强行转道,让孩子去学艺术,最后居然还能考个不错的大学,以至于很多人对艺术生都会产生学习不好的误解。这就是选赛道的道理,在这条道上跑不赢你,我换一条还不行吗?

而高中时的文理分科也是一种赛道选择,这是官方定出的一个岔路口,简单粗暴,但也拯救了很多人。

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论”,他将智力分成八类,包含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等,学习好的人应该就是指的逻辑数学智能厉害。

还有的人把智力定义为“只要某种能力能够帮助一个人达到目标,这种能力就算是某种形式的智力”,也就说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一样的,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天赋实在是个明智之举。

就像考试不好的家伙(逻辑数学智能差的人),最终凭借自己的人际智能成为了同学中的大BOSS,胸大的无脑的校花很可能比挫胖学霸拥有更惬意的生活(因为她嫁给了那个大BOSS),考试了了但身体强壮的哥们很可能成了奥运冠军,实在不行靠爹、靠朋友、靠各种关系也能混得风生水起。

举几个例子,王宝强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聪明吧,不当演员你觉得他会如这般大红大紫吗;岳云鹏也算不上聪明吧,当初不是鬼使神差的拜老郭为师,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会唱歌的大衣哥如果放弃唱歌,估计种地都不是一把好手,手工耿如果还在搞装修,估计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打工者......例子太多,总之就是这些人有意无意地从原本的赛道拐进了另一条自己更为擅长的赛道。当然,运气的成分什么时候都会有,但您得在那个赛道上才行吧。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关键就是选对赛道,或者说得先有选赛道的意识,一条道走到黑固然精神可嘉,但许三多和阿甘这类成功毕竟是少数。

4.选赛道的时机和方法

先说时机问题。有人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内心的基线”,意思是“在选择时的底线”,只要超过这条线我就果断选择,我就是赚的,因为这样选既不会错过,也不会后悔,而这个基线可以通过37/63原则来定。

就比如你挑男女朋友,如何可以相亲100次(如果你能忍住不吐的话),你见过37个人后定一个最好的,后面再相亲觉得比那37个里面最好的还要好上一点的话,你就要果断选择了。也有用“捡麦穗”来形容的,从麦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挑一个麦穗最大的,走到大约37%的地方就可以选择了,只要比你前面见过的最的大还要大就要果断选择了,即便后来有比你手中还大的,也用不着后悔了。

这种鸡贼的做法可以帮着你做赛道时机的选择,这样既不会错过,也不会后悔,如果按学生生涯看,大概就是初中阶段就可以做赛道选择了。如果职场生涯中,以25岁就业60岁退休看的话,干个10年就该评估一下自己的处境了。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维度,真实的情况比这要复杂的多,要观察一个人的总体表现,对不曾努力过的人下结论很难,对喜欢频繁更换赛道的人也是很无语,也有的人潜力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但这只是少部分吧,在人生后半段再更换赛道总是显得有些吃亏的。

再说态度问题,就是老生常谈的“坚持”,频繁更换赛道你就永远落于人后,这道理太简单了,但怎么能做到坚持,答案应该是“热爱”,假如真的选对了赛道,那这个赛道肯定是你热爱,能够给你带来积极的正反馈,形成良性的互动,让你有成就感,满足了马斯洛的最高需求层次(人生达到了高潮)。

就像台湾那个漫画家蔡志忠总是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告诉大家,选一个喜欢的工作,然后全身心投入,钱和成功自然就来了。还语气平和的(十分气人的)讲述自己在高铁上的经历: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上埋头画画,一张画2万块,一路上画了几十张,普通人的一套房子钱就这么画出来了。

还有就是方法问题。如果每条赛道都遵循“二八”法则,那绞尽脑汁主动选择赛道的人就一定能进入群跑者20%的头部了吗?

当然谁都不能保证,这和很多不能保证的事情一样,这是态度和方法的问题,但凡对自己负责的人,在乎自己的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一番深刻的思考,选赛道即在其中之列。

在这里我把天赋看成了赛道,既然智力平庸的你选择了以智力为主竟单元的赛道,那就请面对现实,通过更好的学习方法,花费很多的时间充实自己的数据库,来与那些运算能力更强的人们比拼吧,励志故事总会有的。

有的人也会脚踏两个、甚至是多个赛道,玩跨界,当斜杠青年,这也是日趋流行的一种方式。

但无论哪个赛道,无论智力多么多元,多么动态,都避免不了一个事实,脑子好用(逻辑数学智能)在哪个赛道都是极为重要的事儿,因此智力平庸的你我没有理由不做好以下两件事:一是极尽可能的保持好我们的数学逻辑智能,二是努力提升多元智力中其他的优势智力,通过改换跑道,横跨跑道的方式让优势在我们这边。

如果实在觉得混社会太累了,竞争太累了,索性就躺下来,找个风景秀丽山水绝佳的地方眯一会儿也挺好,但时间别太长,除了庙里的和尚和川藏线上的旅人,醒后的我们还是得好好面对咱们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