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取决于你是如何看待它
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
如果一个概念在某个文化里并不存在,那么,那个“客观存在”在那个文化里,“主观上并不存在”,即,那个文化里的人对那个客观存在无任何感知。感知,若是一个概念存在,即便他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还是可以从主观上感知的到。
1.亚里士多德并不笨,但他却坚定的认为,羽毛和铅球从同一高度落下的时候,肯定是铅球先落地,至于理由,很明显,铅球的质量更大。
知道一千年以后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扔下来两个铁球,人们才发现那两个质量差别很大的铅球,“竟然”同时落地。
2.当然,聪明人的脑袋确实我们有些不同,伽利略在做实验之前就想明白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不会同时落地的不靠谱:若A(重铁球)比a(轻铁球)下落时速度会更快,那么当A和a绑在一起时,由于a的牵制,Aa共同体的下落速度将比单独A的下落速度要慢。但吊诡的是,Aa的重量却要大于单独A。
当我们的脑袋里没有可以解释一个事物的清晰概念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根据经验做出臆测的解释,甚至对真实世界里的“真实”视而不见。
根据直观经验形成的解释系统,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就像“重力加速度”这个概念出现之前,整个人类都无法感知到这个亘古存在的东西。但好在我们可以思考,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学习更加成熟的心外思想。但如果一个人即无知,又封闭,那你可以想象——一个人不接受教育,不接触书本和其他信息载体,社交圈子封闭狭小,当其他人到了而立之年时——他会愚昧成什么样子。
努力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就是在发掘自己看待世界全新视角的过程,不仅是在拓展自己的视界,更是在拓展自己的世界。越是跨学科的底层知识,越有被学习的价值,至于有用没用,估计不是现在的自己能够说得算的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