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就推行己道;不用我,就坚守己道。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吧!”子路说:“老师,如果让您统率三军,您愿邀谁一起共事呢?”孔子说:“敢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且能完成任务的人。”
颜渊,就是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子说出这样的话,足见孔子对颜回的认同和喜爱。
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为人的最高境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古文相当简洁,这里的行,行什么,藏,藏什么,不言而喻,就是道,治世救世之道。对于我们,要求没有那么高,可以简单一点,用我就好好干,不用我就拉倒吧。
可是子路急于求证和表现自己,将话题转到了自己的强项作战上,可惜也遭到了老师的否定。并且借机告诫子路,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最了解学生的,是老师。后来,孔子听闻卫乱惊呼“嗟乎,由死矣!”,果然子路为救孔悝,被砍成了肉酱。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果财富是通过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即使是手执马鞭当一个车夫,我也愿意。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方法获取,那就按自己认可和坚持的行事。”
这就是孔子的价值观,即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待利益,要搞清楚能不能获取,以及能获取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获取。
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在利益面前栽了跟斗,就是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价值观,是情感观、世界观之根本!价值观、情感观、世界观,三观之综合,就是人生观。
13、子之所慎:齐(斋),战,疾。
孔子慎重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缺点。
孔子曾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可见孔子对祭祀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为什么呢?这也许可以从曾子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中找到答案吧。
战争,即使是正义之战,也是百姓的灾难。孔子曾说《韶》乐是尽善尽美的,而《武》乐只能称之为尽美,不能称之为尽善,就是因为周武王是以战争的形式夺取的政权,所以他的音乐虽然高亢激昂,但里面有杀伐之气。所以,孔子对战争是排斥的。
疾,我更倾向于解读为缺点。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孔子对优点和缺点的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也都是缺点,缺点的危害孔子陈述得已经够清楚了。
以上三方面的慎重对待,虽然是孔子个人的,但更主要的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言传身教,也是孔子对当时社会诸君,以及对东周列国的期待和要求。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了乐曲《韶》后,很久吃肉时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美竟能达到如此境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也许是韶乐真的太美了,也许是孔子带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因为韶是舜王时的乐曲,而舜的帝位是尧禅让的。所以孔子,是排斥战争的。这一点,孔子与墨子有相似的地方。
我们现在的世界,正站在三战的边缘,是到了人类的每一分子都要挺身而出共同阻止核战的时候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不容破坏;我们人类的未来,不容毁坏!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子贡:“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哦,我去问问他吧。”于是子贡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且得到了仁,又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后对冉有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国的国君的。”
这段话要读明白,就要弄清楚当时的情况。
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公孙辄,他是蒯聩的儿子。蒯聩是卫灵公的长子,是卫国太子。蒯聩因谋杀南子失败逃到晋国,卫灵公死后,南子欲立公子郢为国君,公子郢坚辞不受,所以后来立了公孙辄为国君。蒯聩听说后,回来与其子争夺国君之位。而子贡所问伯夷、叔齐两兄弟,就是著名的兄弟让位的俩主角。
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所以心里肯定觉得蒯聩即位才是正当的,自然也就不会帮助当时的卫国国君蒯聩的儿子。子贡心里还是没底,故此用伯夷和叔齐作试探,在得到老师求仁得仁的结果后,就知道孔子当时滞留卫国,并不是想帮助公孙辄巩固国君之位的。
别的不说,这里的“求仁而得仁”,求什么得什么,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热切期盼的,更何况所求为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