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乐观、积极,那么首先要学会如何正确的表扬和批评,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进而孩子容易养成乐观积极的性格。
表扬行为,也要表扬特质——对人也对事
表扬孩子不要夸他“聪明”、“漂亮”、真棒”,因为孩子被夸完不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反而会为了要做个“聪明”孩子,心理会有负担,不敢去尝试,怕自己不会,变不“聪明”了。正确的做法应该具体表扬孩子具体做对了什么事情,比如说孩子很努力,很用功,很勤快,很诚实。孩子听完下次他会继续往这方面努力,这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
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不要批评孩子的人格特质——对事不对人
批评孩子的行为,让他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下次改正,父母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坏孩子/不听话的孩子/胆小/自卑),一次犯错不代表他永远就是这个样子了。
举例孩子在幼儿园因为别人拿了他玩具,他打了别的小朋友。
父母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你今天也是很难过,因为同学未经过你同意,拿了玩具,所以你很生气,你可以有情绪,但是打人是不对的”,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说出孩子的心里想法,这样孩子才会听你的道理。直接讲道理,忽略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认为你不在乎他,你所说的道理也会白费,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你可能还会气孩子不听话。
父母如果想要孩子变好,可以把注意力转到孩子的优点上,多给孩子正面肯定、欣赏和赞美,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孩子内心强大了,必然更自信、乐观的去迎接所面临的学业等各方面挑战同样父母想让孩子变的消极,不爱学习,只要重点关注孩子缺点,多用负面情绪指责,多讲些“大道理”,这些对耗散的孩子内心力量很有用,孩子厌学,沉迷游戏,没有自控力,遇到问题选择逃避,这些父母不想看到的问题,就会出现了。
从宇宙能量法则来说,发出什么能量就会回流什么能量,发出负能量容易吸引负面消极的坏事发生,发出正能量可以把积极事物吸引到我们周围。父母主动向孩子发出正面积极的能量,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正能量振动,会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不相信吸引力法则的父母可以忽略这段话。
提供6句经典的父母表达,父母不要吝啬,多讲给孩子听听,都是很有营养的话,斜体字是错误示范。
1、“孩子,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我永远爱你”——建立孩子安全感
“听不听话?不听话关你门外!”——潜台词我要抛弃你,我并不真爱你。
2、“你是独一无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价值感
“要做个乖孩子”,“做个好孩子”——做的都是父母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唯独没有说要孩子做他自己,将来他只会用外界标准来要求自己。当长大后,如不能一直满足别人期望,深深无价值感,还能体会幸福快乐吗?
3、“也许你是对的,我只是建议,决定权在你”。——尊严与自我负责
“你要听我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没有被尊重对待过,就埋下了自卑的种子,将来长大容易反抗权威(老板,领导),很难处好关系。
“我打你,骂你,是为你好。”——打着所谓“爱”的名义或“教育孩子”的旗号,来施行伤害孩子之实,让孩子乖乖听话,打骂完父母心情很舒畅,发泄了多年积压在内心的负面情绪,而给孩子心理留下了伤痕(活在可怜、卑微、恐惧之中)父母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就好比在孩子体内埋下雷,可能一直就留在孩子体内了,长大后的某一天可能就会引爆?将来他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或孤僻,千万别怪孩子。
4、“我相信你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会和你一起面对,尽我的力量陪伴你”——自信与支持
“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不会做?我来弄,你看着,要这么弄!下次明白了吗?”——孩子心想我是不行的,下次都你来好了
5、“你无论做得怎么样,表现如何,你是我亲爱的孩子,我依然爱你”——接纳和鼓励
“你不乖的话,我不喜欢你了”;“你要听话,否则我不爱你了。”——有条件的爱
6、“我喜欢你这种行为,不喜欢你那种行为,这不表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但一切必须自己体验并承担”——个人化与自我负责
“这个是不好的,那个才是好的,我是你妈妈或爸爸,不会害你的!”——那以后孩子变得懦弱、没主见,千万别怪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做父母的要给予充分的相信,父母做好一个支持者和引导者角色,孩子自然就会自信乐观起来。
最后分享一些经典的话
一个孩子想学习的动力,肯定是来自内在,只要孩子愿意学,一定能学好。
留给孩子财富不如把他培养成才富。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子女的失败。
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天花板。
孩子有时候求物质,其实是求爱。
孩子要有规则,也要有自由,让孩子学会选择。
检验是否可以生二胎,是教育心理素质才是关键,并不是经济。
父母越焦虑,孩子越拖延。
人先接受感受,才会听道理。
人生到达一定高度之后,不再有风雨。
爸爸给孩子的一句赞美,可以抵妈妈的50倍。
为了勇敢,可以害怕。
改变父母的言行,就能改变孩子的命。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催眠的结果。
关注孩子好行为,忽视孩子不好的行为。
不要称赞孩子先天的东西(漂亮),要称赞他后天习得的品质(坚毅)。
幸福从接纳开始。
先拥抱孩子,再传授知识。
3-6岁是培养主动感,可看另外一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控制感》,有专家介绍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