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8.24处暑二日//古风乐府·潼关八景总览//处暑·秋景·秋意(二)

     

      题记:潼关,南依秦岭,北瞰黄渭,东接函谷关,西拢华山,境内山川如画,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吸引了无数奔波于长安道上的文人墨客。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官方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境内有八大景观,一曰雄关虎踞,二曰禁沟龙湫,三曰秦岭云屏,四曰中条雪案,五曰风陵晓渡,六曰黄河春张,七曰谯楼晚照,八曰道观神钟。今天,让我们总览其貌,总赏其景,先睹为快!

古风乐府·咏关中潼关八景三十四韵

君不见,关中四关首潼关,依傍渭水势浑然。

君不闻,潼关八景天下唱,自然人文汇其间。

雄关虎踞麒麟山,形似猛虎守潼关。

远望东有天堑横,关中大门立峻险。

一夫当关凭崔嵬,万夫莫开犯愁难。

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护长安。

禁沟龙湫妙景观,碧波荡漾成深潭。

石门关北汇潼河,飞瀑直下河水湍。

鱼跃波,龙沉潜,绿树成荫人兴叹。

鸟语花香人如织,西北江南水乡现。

秦岭云屏画屏仙,潼关南面秦岭巉。

峰峦叠嶂多起伏,赏心悦目乐忘返。

山为画,画是山,锦绣山河大景观。

不辞劳苦远路奔,烟波浩淼潼洛川。

中条雪案中条山,隔河相望在眼前。

大雪纷飞绘潼关,城头北眺眼界宽。

素裹山,银光闪,琼瑶失色仙境幻。

大河上下顿时寂,银树玉峰冰栏杆。

风陵晓渡黄河滩,黄渭双龙聚汇点。

交通枢纽史悠久,客商云集船不断。

烟雾茫,桅灯灿,水桨声越响成片。

洪波涌起接云际,几叶扁舟渡晓天。

黄河春涨浪波欢,春暖花开意悠闲。

万山丛中积雪融,封冰解冻水流湍。

冰块撞,脆声传,威武雄壮耳眼间。

水天一色汹涌去,忽高忽低时隐显。

谯楼晚照古建筑,楼上驻兵瞭望端。

夕阳西下景色秀,晚霞似火烧云天。

楼上游,客愉欢,山下五彩看不厌。

待得夕阳横雁背,鼓声初动天水间。

道观神钟庙宇现,雌雄二钟响潼关。

大明万历十八年,黄河肆虐水泛滥。

君不闻,钟声急迫警声连,震响山川载史篇。

君不见,白云缭绕声抑扬,律吕相生宫商变。

潼关八景的文化内涵———

雄关虎踞———

      明时某年某日,在函谷古道上,走来一位行吟诗人。只见他一身风尘,满面疲惫之色,走走停停,不住地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并且不时地翘首西望。他就是由关外而来的诗人林云翰。当他隐隐约约地看到潼关城的轮廓时,不由惊叫起来:“到了!我终于看见潼关城了!”

      潼关东门关楼,北临黄河,南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是从中原入关的唯一大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以威严雄险著称于世。而这里的雄关,是指潼关东城门上的关楼,它和右边的麒麟山角组合,象猛虎高踞,把守关门,因此得名雄关虎踞。

      林云翰按捺不住心头的狂喜,脚下不由得加快了步伐。渐渐地,潼关城的雄姿越来越清楚了。那重峦叠嶂的群山、那山巅之上的百二秦关已历历在目。这就是他所心仪已久的天下雄关!他不由得坐在关门东面的官道上,细细地观赏起来。只见潼关东城门的关楼高耸云天,与近旁的麒麟山角连为一体,极似一只猛虎高蹲在关口,虎视眈眈地雄视着东方,其威猛之势,令人望之却步。目睹眼前雄关,耳听黄河涛声,他想起了历代潼关那无休无止的战争,想起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流离之苦,想起了老子骑着青牛把紫气洒满人间的祥瑞……他不由在心里对自己说:再不要战争了,还是世道太平为好!于是,他思潮汹涌,百感交集,就眼前所见,心头所思,即兴赋诗一首:

西上秦川百二山,雄关虎踞控三藩。

重冈叠嶂萦纡远,岐路悬崖曲折还。

行旅谩劳问夜柝,隐贤今喜待朝班。

等闲莫起眈眈视,为问青牛更往还?

禁沟龙湫———

      禁沟,位于潼关城东南,南起秦岭蒿岔峪口,北至明清潼关城南之石门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天险深谷,亦是历代守卫潼关的一道重要军事防线。自唐代以降,沿沟西夯筑方形烽火台12座,高约二丈二尺八寸。因烽火台与潼关城相连,也叫“十二连城”。有了禁沟和十二连城,才使得潼关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禁沟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防线,而且有着无比壮观的“禁沟龙湫”胜景。所谓龙湫,即上有瀑布下有深潭的景观。此景居八景之二,位于禁沟口石门关北面,禁沟水与潼河相汇之处。北距明清潼关城约2公里,是春日郊游的一个胜地。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诗人林云翰慕名来赏这龙湫美景。他站在禁沟口,只见从秦岭蒿岔峪流来的峪水,清澈透明,汇合着沟底涌出的泉水,顺着沟势滔滔地流淌。到石门关处,河床突然下陷,形成了高高的悬崖。峪水到此飞流直下,恰似白练悬空飘舞,四周水雾腾腾,一派瀑布奇观。更令诗人惊叹的是,禁沟口有座龙头形状的山。远远望去,只见那龙高扬着脖子,仰望着云空,张大的嘴巴里吐出串串银珠,水雾蒸腾飘逸,真是神奇之至。此时,穿城而过的潼水也赶来凑兴,它和飞速而下的瀑布相互交融,汇成了碧绿色的深潭。潭水在瀑布的冲击下,翻转涡旋,溅起万千雪白的浪花。站在龙湫不远处,蓝的天,碧的潭,绿的树,青的草,白的瀑花,黄的土崖,交相辉映,恰似一幅高悬的青绿山水画卷。这是一个美妙的季节,不少游人和潼民纷纷赶来这里,观飞瀑喷雪,碧潭映日;赏鱼龙争戏,万绿竞茂。亦有一些红男绿女,席坐于芳甸之上,听鸣啭鸟语,品袭人花香,贪婪地饱餐这颇有几分江南水乡风韵的龙湫胜景。

      龙湫胜景不只给潼民带来无尽地精神愉悦,它还担负着一年四季灌溉稼禾的使命,使得这里土地肥沃,芳草鲜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于自然和谐,无比优美的山水田园画中。

      林云翰被眼前神奇的龙湫胜景陶醉了,于是他取出美酒,在如茵的芳草地上盘腿而坐,迎着春风,开怀畅饮起来。微醺的他此时不觉诗兴大发,杯边吟就了传世之作《禁沟龙湫》诗:

禁沟山下有灵源,一脉渊深透海门。

龙仰镜天嘘雾气,鱼穿石甃动苔痕。

四时霖雨资农望,千里风云斡化元。

乘兴登临怀胜迹,载将春酒醉芳尊。

谯楼晚照———

      谯楼,位于潼关西城门上,也叫望楼。楼上驻兵,用以 望,报警报时。谯楼晚照,是指黄昏时站立谯楼观赏关河落日的景致。这里关楼高峻,视野开阔,目接华岳,胸展黄河,晚照美景,尽收眼底,是明清以至民国前期观赏关河夕照的最佳位置。

      一日黄昏,当太阳快要落入黄河西岸群山中的时候,诗人林云翰来到潼关西门的谯楼下面。此时,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谯楼披锦裹绣,置身于五色云中。雕柱斗角,飞檐钩心,光彩四射,谯楼暗亮分明,边沿折光,五颜十色。栏杆空处,红霞道道如束。楼上游人,指点河岳,似在画中赏景。林云翰观之,不觉大奇,于是举步登楼。

      上得楼来,只见谯楼高接云天,似乎一伸手便可摸住人间所说的天宫。林云翰凭栏远眺,只见黄河恰似万顷金色的绸子飘忽南北,西岳华山壁立千仞的西峰崖面已被涂抹得一派赤红,而身边的雕楼画阁更是色彩斑斓红云蒸腾。这时候,一群一群的大雁悄没声息地从远方翩翩飞回,争先恐后地落入关楼栖身,还有一少部分飞入城内寻常人家。而大河上的天空显得十分辽阔,两岸的树木被暮霭笼罩着影影绰绰地,好像远在天边一样。月亮渐渐地升上了关楼,却不是朗照的那种,朦朦胧胧地,给人一种凌空而起飘飘欲仙的感觉。诗人的灵感瞬间闪现,一首《谯楼晚照》诗便吟哦而就:

谯楼百尺倚晴空,屹立关城势最雄。

高阁远临霄汉碧,危栏斜照夕阳红。

归鸿默默争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

万里海天云树杳,凭虚更喜月胧胧。

道观神钟———

      道观神钟,本是潼关的一口神异的钟。关于这钟的来历,现存两种说法。根据清潼关分署西安府抚民同知李天畿所撰《麒麟山钟亭序》记载:“北周大定二十九年(公元609年,即隋炀帝大业五年),河北东路杨氏铸有雌雄二钟。至万历年间洪水泛滥,拥波而至。阴钟至关(潼关)而止,关民聚众,擎悬东岳庙内,后升悬麒麟山上。阳钟流于陕州。“这是一说。另一说则是,来自黄陵县的一个传说。相传数百年前的一天,黄陵一带突降大雨,沮河暴涨,从上游漂来两口大钟。一口钟喊”我到中部(黄陵县古称),另一口钟喊“我到潼关”。结果,一口钟搁浅在沮河的沙滩上,另一口钟漂向下游潼关。此说虽近于荒诞,但也有事实依据。漂到黄陵的那口钟如今收藏在轩辕庙里,铸文明载为明弘治年间所造,已有500多年历史。可惜潼关道观的神钟早已不知去向,无法确证,但这口钟从黄河上漂流而来两说却是一致的。

      有史书记载,这口钟在黄河里,“摩荡有声”,“出知阴晴”,扣之,则“宫商递变,律吕相生,声扬远闻”。神钟悬在潼关城内麒麟山上的道观里,每日清音悠悠,也给这军事要塞增添了几分肃穆祥和之气,确乎算得潼关一奇。远方游人抵潼,必登麒麟山道观先睹为快。

      大约在朝山庙会的前一天,林云翰决定去麒麟山道观瞻仰神钟。

      此日,他起了一个大早,便动身上山。当他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只见高踞在山巅的道观,祥云飘飘,紫气袅袅,恍若仙境一般。而此际,钟亭的晨钟敲响了。那清脆悦耳的钟声,仿佛天籁一般,在山谷峰巅盘绕,经久不息。林云翰不觉游兴大增,急急攀援而上。

      到了山顶,进了道观。这时候道士们正在做早课,钟鼓声和着诵经声悠悠地从殿堂里传出来,煞是悦耳。他顾不得焚香拜神,便直奔钟亭。钟亭建在庙堂的侧旁,四周绿树参天,树上挂满了寓意吉祥的红布条儿。亭前有香火,烟香袅袅,而红色的炮屑落了一地。由此可见,人们已把这口钟视若神明。林云翰步入钟亭,只见那口神钟就悬在亭的中央。由于年深日久,那挂钟的钮儿绣满了绿色的苔藓,似乎就要磨断的样子。而那钟的外表十分古气,上面布满了青雾一般的云纹。用杵轻轻一撞,果然似黄钟大吕,宏亮清越,奇妙无比。林云翰用手抚摸着那钟,心头寻思:以钟上的水状云纹察之,此钟莫非是海里的鲸鱼制成?不然,何来如此巨大?又如此洪亮?他琢磨了半天,终是匪夷所思。每日天色还未亮,道士们做早课前都要撞响这口神钟。大概是经年撞击的缘故,撞钟的杵竟撞残了无数根,光放置在亭角的就有一大堆。清脆的晨钟由山上道观传出,响彻山下潼关城内的大街小巷,于是千门吱呀,次第打开,在悠扬的钟声里,关民们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这一天,林云翰乘兴游了这座古老的道观,亦游了白莲池、印台,还登上山河一览楼,饱览了四望的美景。夜晚他便借宿在道观,做了一回香客。五更时分,他还在酣睡,却被一阵喧哗声惊醒,急忙披衣出门探看,却是上庙会的香客和游人上山来了。只见从山下到山顶,人流犹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向道观涌来。此时天还不甚亮,山上的人看上去影影绰绰地,朦胧中只听得佩环相撞叮当作响,好似空中飘荡的仙乐一般。林云翰不觉睡意全消,他连忙起身,投入了朝山的人流。

谯楼晚照———

      这道观的庙会还颇有一些看头。有烧香的,有还愿的,亦有给神唱戏的。地道的东路迷胡,纯正的老腔影子,你方唱罢他登台,煞是热闹。还有不少小吃摊子,也在庙门前摆得满满的。在悠悠的钟声里,人们虔诚地敬神、娱神,同时也娱自己。一直闹腾到午后,庙会方散。下山路上,那神奇的钟声一直萦绕在林云翰的脑际,于是酿成了《道观神钟》这首佳作:

隔断红尘紫气堆,仙家台殿倚云开。

海鲸制就迷青雾,追蠡年深绣绿苔。

百杵敲残天未曙,千门响彻梦初回。

飘飘环佩空中举,又是朝元礼上台。

中条雪案———

      中条山在黄河对岸的山西境内,其西南端与潼关隔河南北相望。每当大雪纷飞的时日,伫立潼关城头,举目北眺黄河与中条,只见“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好一派北国风光!而此时的中条山,极似一条硕大无朋的银白色的几案,一字儿摆在潼关面前,壮观之至。“中条雪案”因此而得名。每至大雪狂舞或雪霁日出之时,便有潼民和旅人登上潼关城头,观赏这关河之滨的壮丽雪景。故此,关城之上是观赏此景的最佳视角。

      一个大雪初霁夕阳复出的黄昏,诗人林云翰登上了潼关城头。对岸中条山美丽的雪景不由使他眼前一亮,一个“美”字不觉脱口而出。只见苍茫大地铺满了皑皑白雪,往日喧嚣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悄无声息,他不禁高声吟诵起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来。这时的中条山,失去了夏日那翠若莲花的丽景,晶莹的雪花凝结成千万株银树,百丈冰雪堆砌起一座座玉峰,在夕阳的映照下,红装素裹,显得分外妖娆。琼瑶为之失色,仙子因之动容,诗人竞相折腰!夕阳渐渐落下,数只白鹤在淡淡的流云下盘旋低回,雪后的关河辽阔之至,显得愈加清幽。这时候,一轮淡白色的月亮悄然爬上了关楼的垛口,溶溶月光下,中条山脉犹如一条银白色的巨龙蟠卧在那里,透出几分神奇和几分神密。眼前充满诗意的雪景,使得林云翰颇有些醉思悠悠。他忽然就想起了“华封三祝”。这是发生在华山脚下的一个美丽的故事。说是尧在他继位五十年的时候,特意来华山瞻礼。华封人向仁慈的尧执政五十年表示祝贺,祝圣人多福多寿多男子。这就是有名的“华封三祝“。此时的林云翰心里在想:瑞雪兆丰年,看来明年又是个好收成,老百姓日子过好了,他们就会像华封人祝福尧一样来祝福当今天子。想到这里,林云翰按不住心头的喜悦,一首《中条雪案》诗便吟哦而就:

大地平铺莫辨踪,中条山翠失芙蓉。

六花冻结银为树,乱纷堆匀玉作峰。

缟鹤低回云淡淡,素龙蟠卧月溶溶。

丰登喜见多嘉兆,三祝尧仁效华封。

秦岭云屏———

      由西而来的秦岭绵延至潼关,形成了一个圈椅形,把这座闻名天下的雄关环抱。站立关城之上举目南眺,秦岭山峰峦起伏,苍翠清新,景色迷人。而山腰与岭上的云彩,更是赏心悦目。它若飘若定,似嵌似浮,来之突然,去之无踪。有时如丝如缕,有时铺天盖地,有时峻岭戴帽,有时素带缠腰。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良多趣味。若是晴天,旭日映照,晚霞轻抹,更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这云彩恰似一架硕大而如画的屏风,置于秦岭于潼关之间,给这刚性的雄关平添了几分阴柔的秀气,《秦岭云屏》即因此而得名。古时的骚人墨客与士大夫们途经潼关,必登城以观云景,且多有记述传世。如清代大诗人王渔洋过关,秦岭云屏给他留下了极美好的印象。他在《秦蜀驿程记》里曾欣喜地写道:“河南(黄河以南,指潼关一带)连山,绵绵不绝。时见……白云逢逢,自半山出,惝恍无定姿,心目为之清旷。”即是一例。如今,每当秦岭云屏出现的时候,人们仍可尽情欣赏这一胜景,分享自然美的乐趣。

      时间回溯至明代。诗人林云翰正站在潼关城头,心无旁骛地观赏秦岭云景。淹留关门这些年来,他多次登高欣赏这一绚丽无比而变幻莫测的美景。秦岭云四季的变化特征,他早已领会于心。那便是春云绮丽,灿之若锦;夏云轻灵,飘之若絮;秋云恬淡,浮之若丝;冬云厚重,严之若霜。但这次观云,依然是那样新奇,那样激动不已。他对于这秦岭云几乎到了百看不厌的地步。此时,雄伟的秦岭就矗立在他的眼前。那一座座山峰,宛若一把把倚天长剑,逼视着东方,大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蓦地,他顿悟了百二秦峰的深刻含义。是啊,秦地的山比他家乡的山险多了,难怪古人说“秦地险固,百倍于天下”,看来果真如此。他不由脱口赞叹:壮哉,秦岭!这大约是夏日的清晨,东方刚亮的当儿,秦岭山的青峰白崖历历在目,而山间的流云轻灵若雾,正漂浮蒸腾。青山白云相映,愈觉清奇之至。一忽儿,东方天际红霞万道,旭日欲出,而此时的秦岭云在朝霞的映照下,犹如变戏法似地,一下子变得绚烂多姿,五光十色,仿佛如锦似画的屏风乍开,亮丽之至。正指顾间,大团大团的云雾从峰壑间冒出,一忽儿的功夫便聚成乌沉沉的云阵压在岭巅。一道闪电过后,便是一串清脆的雷声,那云仿佛紧随着一条神奇的游龙,在空中急急地播起雨来。不一会儿,山崖峰壁便挂起了一道道雨瀑,象白练一般,堕入山间云谷之中。再过了一会儿,雷也息了,风也住了,雨也停了,而云也散了,只留下一丝丝白云在山腰峰间游来游去,显得十分的闲逸。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林云翰,他在心里对那秦岭云说:秦岭云啊秦岭云,你何时能把甘霖洒遍九州,以解普天下百姓的渴望呢?云无语,他却感概地对身旁的人说:“这云也和一些人一样,它宁肯跟着龙不辞辛劳地为天下百姓播雨,也不愿到蓬莱岛上去做神仙,这是多么卓尔不群的志趣啊!”身旁的人都赞成他这种积极入世、辅佐君王、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思想。林云翰把自己的感悟条理了一番,于是便产生了《秦岭云屏》这首诗:

百二秦峰亦壮哉,四时景色护崔嵬。

气蒸瑞霭云屏拥,光绚晴霞锦幛开。

有意从龙朝象籁,无心驾鹤上蓬莱。

何当起慰苍生望,洒作甘霖遍九垓。

风陵晓渡———

      风陵渡是潼关北门和东门外一段黄河的渡口,因黄河滩涂古有女娲(风姓)墓,故而得名。该渡口是连接山陕乃至华北的大码头,自春秋以来就是秦晋间的水上交通枢纽。降至清雍正六年(1728),渡口犹有官船11只,水夫84人,尚且不计两岸的私船和过往客商的船只在内。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水运的繁忙和码头的热闹情景。

      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之际,南来北往的客商和旅人便接踵而来。一时间,码头上人声喧哗,车声辚辚,鞭鸣马嘶,一片熙攘。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船只南北竞驰,彩帆东西飞扬。侧耳倾听,黄河哗哗的涛声,船夫们的号子声,商旅们的呼喊声,橹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

      这大约是一个清秋的拂晓。潼关城内麒麟山上的晨钟还未敲响,诗人林云翰便出关城东门直奔风陵渡而来。

      林云翰此行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造访昔日周武王“放牛于桃林之野”的圣迹,而他最大的兴趣却是游览黄河晓渡的热闹情景。此时天还未亮,而在潼关城通往渡口的道路上,一路都是早行的商客和旅人。在忽明忽暗的灯笼照引下,人影绰绰,步履匆匆,形成了一支神奇的队伍。当林云翰随着人流来到渡口上的时候,黄河上的雾还没有散开。漫天晓雾里,感觉到水气特别重,那高挂在桅杆上的航灯闪着黄色的光晕,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此时的码头上早已热闹起来。

      这里堆放的盐、碱、棉、炭等货物恰如一座小山。而蜂拥而至的商客和旅人正争着赶坐头班船过渡。一时间,喧声四起,给这秋晨清寂而广漠的黄河增添了几分鲜活的气息。林云翰好不容易挤上了北去的渡船,由于回流太急,船夫们疾忙使劲摇橹,这才拨正了船头,向对岸驶去。这时天色一亮,只见满川道的青草在残月的余辉里闪着寒光,而远处的岛屿波光摇曳,曙色浮现,愈显得清丽之至。眺望着曙光升起的东方,一缕乡愁不觉袭上了他的心头。他面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感慨万千。是啊,他淹留在这座秦地关城已有一些时日了,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关外自己的故乡与家人团聚呢?等到船靠了岸他独自伫立在沙洲上时,心情依然是惆怅不已。

      这一日,林云翰在风陵渡游览了周武王的胜迹后,又返回了潼关城。周武王的胜迹似乎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印象,倒是清晨渡口那繁忙热闹的场景却引发了他的诗兴。于是,《风陵晓渡》一诗便落于腕底:

周王曾此暂停车舟,陈迹千年今尚留。

傍圻人暄争急渡,开头棹疾逆回流。

满川草积寒光映,隔屿波摇曙色浮。

几度临澜动归兴,不堪惆怅重沙洲。

黄河春涨———

      春暖花开季节,站在潼关老城上眺望黄河桃汛,最是赏心悦目。此时黄河上游已积雪消融,封冰解冻,故而河水流量剧增。大大小小的流凌漂浮在河面上,与河水俱下,汹涌澎湃,奔腾不息。时有流凌相撞,发出隆隆声响,而在春阳的映照下,一河银光闪烁,映日不可久视,景象异常壮观。

      一个黄河流凌的清晨,诗人林云翰来到了河边。此时岸上的柳树,在春风剪拂下已垂下千万条绿丝儿,远远望去,似轻烟一般。而黄河水显见得涨了许多,那浩浩渺渺的河水如百川汇流,一眼望不到边际。只见河中飘浮的冰凌闪烁着晶莹的银光,推拥着河水发出一阵阵清啸,一层层波浪挟裹着大团的凉气,扑面而来。这时候,细细的春雨悄然而至。落到人脸上,有一种潮乎乎地感觉。而两岸盛开的杏花,在春雨里仿佛一团团红雾,迷蒙之至。古人有“斜风细雨不须归”,林云翰不只“不归”,他还要亲身体味雨中泛舟的情趣。霏霏春雨中,篙橹舞动,他乘船在河上自由漂流,此时,绿的树,红的花,银的凌,白的鸥,尽供眼底,他不觉兴致勃生。他站在船上眺望着西北方,黄河便是从那里的崇山峻岭、冰峰雪谷间夺峡而来的。可黄河的源头在哪儿呢?神话里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那银河就是黄河的源头。曾有人乘着筏子沿黄河上溯,竟一直行到了天河,并见到了牛郎与织女。可这个人呢?蓦地,他想起了张骞,张骞就是那位筏子客。于是他打算效法这位古代异人,坐着筏子直上天河去探寻黄河之源。

      林云翰回归关城,黄河桃汛的壮丽景色和微雨泛舟的奇思妙想,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于是他磨墨展纸,酣畅淋漓地写下了《黄河春涨》这首诗:

冰泮黄河柳作烟,忽看新涨浩无边。

飞涛汹涌警千里,卷浪弥漫沸百川。

两岸晓迷红杏雨,一篙春棹白鸥天。

临流会忆登仙事,好借星槎拟泛骞。

      诗人林云翰何时辞关而去?是布衣终身,还是实现了他积极入世、辅佐君王、造福苍生的抱负?历史没有对我们给出答案,但他吟咏潼关的“八景诗”却穿过数百年的云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古老潼关一组优美而永恒的赞歌。

              2021.08.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0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34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89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7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6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9评论 3 4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22评论 2 32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7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3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7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