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就是你花多少时间看透一件事情的本质,有的人只需要一分钟,而有的人需要一辈子。
明天是我最好朋友的忌日,如果她还活着,今年30岁。
她的离开,突然到连水花都来不及有,在那个12月的雾霾天,她跟往常一样,坐早高峰的四号线上班,突然晕倒,然后就再也没有起站起来。
Z是我刚刚工作时,认识的朋友。非常难得的,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有风格相似的上司,喜欢逛街,喜欢运动。她国内一流大学毕业,漂亮、优秀,很快的成为公司的主力员工之一。优秀的学历背景,出色的工作能力,我总是开玩笑的说:“你啊,就是带着滤镜在生活,对自己永远那么高的要求“。
Z 跟所有同年纪的人一样,以为在28这个美好的年龄,可以撒丫子奔向自己的幸福,有爱他的男友,有令人称羡的工作,但是,真实的生活不像童话故事,往往happily ever after之后,才是故事的开始。
她为了项目日以继夜,生病了经常拖着不去医院,曾经有一次我们结伴回家,她在路上突然肚子疼,我们赶紧奔急诊。但一夜奔波,各种检查都做了,还是查不出原因。这个时候她才告诉我,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医生最后的诊断是:神经性腹痛。
我问她:“怎么治?”
她一如既往明朗、乐观地回答:“医生说治不好,只能养着。哈哈哈哈!“
此后,她的办公桌,常年贴着一张纸,写着“今天要吃: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喝胶原蛋白,多喝水!!!!”来提醒自己。
Z的男朋友在临近的城市工作,只有周末才能与她见面,但是仅有的周末时间,也要为了各自的工作不能常常约会。如果不是学生时代感情深厚,他们可能早已各奔东西。
观察她许久之后,我问过她,你平常不工作喜欢干什么?她回答:“咳,我还哪有这种时间!不过,如果非要说,那可能就是逛街,上班已经够苦逼了,我要每天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就这样,在工作日,她依然要在陪单身女上司逛街买衣服之后,回到公司加班,周末,她日夜颠倒的生活,累了就睡,醒了,继续工作。一次出差青岛,她晕倒在了会场,苏醒后,她又像打了鸡血一样,投入工作。
这种“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的人设,真的好分裂,但又无处不在。这世界上有两种束手无策:一种是不得不来,一种是不得不走。
未满30岁的她,从没想过,再一次的天旋地转,是她与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
Z是一个不会say “no“的人,一个被刻板期待绑架的人,带着伪装成熟的滤镜,要求自己永远要做到那个别人眼中的“应该”,并没有意识到生命中另一种出乎意料的幸福和快乐。她短暂的一生,也改变了我。在她走了两年之期间,我依然会在每个雾霾天想起她,提醒自己,在这个城市里,哪怕我穷的连梦想都没有了,也要像人一样活下去。
奇葩说有一个关于为什么我们不能勇敢say no的讨论,熊浩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我们本质是害怕孤独,害怕孤掌难鸣,害怕独木难支,害怕你勇敢了说了no以后,转身发现,你是旷野中的唯一。
在她去世后的几年里,我努力健身、学德语,去澳门蹦极,去菲律宾潜水,去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带父母出国旅行,做志工。就像每一个病入膏肓又获得了新生命的人一样,努力让每一天都更有意义。
当然,这个世道,从来没有那么多的善解人意,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都是理解,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都是问题。不再加班工作,上级渐渐认为我消极怠工,涨薪的名额给了努力的更“明显”的同事,我在公司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也错失了很多机会。但是,同样明显的变化,是不知何时我头顶的“乌云”不见了,多出了很多时间见朋友、学东西、不间断的运动,这都让我摆脱了外界的声音,从别人对我的定义中,脱离出来,收获了更好的自己。
成长并不是一夕之间的事情,长大的过程也总是伴随很多烦恼,真正能打败一个人的,往往是自身的情绪,而不是外界的压力。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说,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往迎来中匆匆度过一生。
要想轻舟已过万重山,注定要孤独前行。人总是要长大的,就像是将自己的棱角,慢慢磨平的过程,收获与代价,皆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