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我们去的是藏韵酒厂,”我对丫丫说。
“藏酒厂不是在新华中学那里吗?车子怎么向相反的方向开去?”丫丫和我都有同样的疑惑。两人猜测着。
不知不觉,大巴车轻松爬上了曾经难以翻越的乌鞘岭。平素不是晕车的吗?今天怎么没反应?两人相视而笑。是十五个人愉悦的心情,减轻了车身的负担?还是现在路况好了,司机操控自如?
望着司机因长期神情紧张而不由自主轻微摇头,却专心开车的样子,我们都很感动。
他的谨慎不像是每年在此路上开过一、二十趟的样子,每一车的生命,都是他沉甸甸的责任与希冀,绝不厚此薄彼。
对面车辆错车时,司机们都很谦让,各占一半雪道。都会给对方留下回旋的余地。
看着中间美好的宽度,我想: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这样?
望着远处的马牙雪山,想到以前它可是终年积雪不化呀!冬季的乌鞘岭也会积雪盈尺。而如今, 只有冬天,才能看到马牙雪山上的雪;乌鞘岭更是如此,冬天都敢将棉衣换沙裙,一道儿黄,一道儿白的,还学会了赶时髦。
你如果现在还不来看看乌鞘岭的雪,过几年雪会怎么样呢?谁也说不清楚。
轿车停在了安远镇“藏韵”酒厂门口。我俩才知道,前面说的藏酒厂并非此藏韵酒厂,仅一字之差。
刚一下车,就有一位穿着朴素,面带微笑,有点秃顶的中年男子迎上来,亲切地与我们握手,同伴叫了一声领导好,他便谦和地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作协的领导们都围着他,听他讲解酿酒的原理。对于洒厂的整个生产过程,他悉数奉告。我才知道,他就是藏韵酒厂厂长孙军元。对于我这个不懂酒,也不懂酒文化的人来说,那些专业术语着实让人费劲。可能有一点高反,更多是大脑低反吧。
队伍跟随厂长的讲解,走进了酿酒车间。里面有很多帆布盖着的发酵物,都是用泥巴糊了的,说是不能走气。我这个差生跟不上厂长讲解的思路,只得求助站在门口看管场地的老师傅。
“您好,师傅,这帆布下面隆起来的直接是发酵物,还是里面有个坑呀?”
“这下面是发酵池,装有五六百斤粮食,有煮熟了的大米、玉米、高粱、糯米、小麦……”
“哦,我明白了,就跟做甜醅一样。”
“对,对。”他点头。
“这车间冷冰冰的,怎么不像是生产酒的样子呀?”
“哦,是这样的,现在工人都放假了,等明年四月份才开工呢,因为发酵物要等上半年才能发好。”他指着一个大肚子铁制容器说,那就是分馏器。开春,将发酵好的粮食装进这个大桶里面,把那个烟囱插进这个管道,”
我傻乎乎地以为蒸馏水是从那个大烟囱出来的,经师傅指点,才知道,那是用来排气的。
他继续说道:“发酵后,进入蒸馏过程,通过这个蒸馏设备,将酒液中的酒精和各类香气成分分离提取,掐头取尾,因为前段和后段的都会有甲醇,对人体有害,只保留最纯正、口感最佳的中段酒液。”
我看了一下蒸馏器里装粮食的地方,发现里面有很多比暖气管粗的管道,来回盘旋。师傅告诉我,那是循环水,用来调节温度的,让蒸汽冷却,很快变成酒液。
找了半天,终于找到铁器下方一个出酒的地方,才觉得我这个名副其实的酒盲,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
大队人马都出去了,掉队的我尽快随着他们来到了储藏室。
一股浓烈的酒香味扑鼻而来,第一次参观酒厂,也是第一次闻到了喝酒场上从未闻到过酒香味,怎一个“醇”字了得?
这里才是我想要的规模宏大的样子,储酒的东西,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容器,据说一个容器里面能盛 70 吨酒,得有多少酒才能装满 这 10个大容器呀?
我边走边想,厂长已经带着大伙在那里品尝着原浆酒。文联司主席对大家说,“只喝一杯,”可是不听话的丫丫喝了两杯,出门后说醉了。我以为她撒谎,同行的老师说,这个酒有70°。我们俩便哈哈大笑,这算是占了便宜还是吃了亏呢?
“新酒酿成后,还需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陈酿,让酒液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绵柔。”厂长继续讲解着他的内容。
我继续在想,这么珍贵的酒,怎么能装满这 10 个大桶呢?
“为了口感更加协调、平衡,最终要经过勾兑,现在我们的调酒师放假了,经过他的调制,方能成就一瓶瓶独具风味、品质上乘的藏韵美酒。”
“每一滴都凝聚着我们的匠心与传承。”这位厂长很有文化。
他还告诉我们,不同的口味是因为那些粮食原料的配置比例不一样,糯米配制的酒就顺滑一些,青稞调制的酒酿有一定的辛辣感和烧灼感,酒劲在口中迅速散开,给人一种强烈的刺激感,需要慢慢品味和适应。各是各的味道,满足不同需求的人们。
我像是有了点儿酒文化的人一样,迈着知足的步伐 ,跟随大部队来到了包装车间。
以前没有进过工人们工作的车间,这次近距离看到她们在流水线上工作的样子,感叹现代技术真的是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但她们并没有闲着。
隔着窗子远远望见有两个女工仔细擦拭着空瓶子,外面的女工也仔细擦拭着装好了酒的瓶子,她们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机器装酒,人工拧盖,贴标签;人工装箱,机器粘胶带……传统技艺与现代机械化完美结合,诠释了党的好政策像春风一样,度过了乌鞘岭,吹拂了西北大地。
望着一个个金色的葫芦,精致而耀眼,就连不会喝酒的我都馋涎欲滴,何况是那些酒家,恨不得将它们搬到自己家里,一醉方体。
再看看包装的不同样式的箱子,纸的,木质的,上了朱红油漆的(皮箱酒),我终于相信了,这几年红遍金昌、武威、张掖的藏韵酒,名副其实的好!
你还没见过藏韵酒厂的红葫芦酒呢,那才叫别致。因为藏民族就喜欢艳色,在冬天荒凉的草地、雪山上出现这样的颜色,内心会是吉祥的,丰满的,火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