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就要到了。按照每个假期的惯例,作业就是名著阅读。这个假期,《水浒传》该登场了。
在阅读任务单首页,我想让孩子们了解一下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过程,同时还想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部书的作者不仅是施耐庵,还有罗贯中?他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出生于苏州船家的他,自小就见到朝廷欺压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心中极为愤懑,渴望用行动来反抗朝廷的暴行。他对民间传说中松江起义的故事很感兴趣,常常细心打听其来龙去脉,为日后创作《水浒传》打下了基础。
施耐庵在20多岁时考中了举人,但是第二年会试名落孙山,于是就到山东郓城任训导。这一时期,他听到很多梁山好汉的故事,他们反抗朝廷、与官府斗争的豪情以及不惧生死、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聚义行为,更加激发起了他的创作激情。但是,由于还想参加科举考试,为了避免写书惹来麻烦,他扼制了内心的冲动。
35岁时,施耐庵考中了进士,任钱塘知县。但是,只当了两年官,他就无比失望地辞官还乡了。此时朱元璋、张士诚都已揭竿而起,他刚回到家乡苏州,张士诚的起义大军便占领了苏州。施耐庵毅然投笔从戎,入军营给张士诚当了幕僚。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把张士诚的农民武装力量当作了水泊梁山宋江等人的影子,他要深入军中,去体验这些出生底层遭遇昏君而奋起反抗的农民的精神之痛和内心挣扎。这段经历为他创作《水浒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施耐庵很清醒地看清了形势:虽然张士诚在与朱元璋的争斗中暂时取得了胜利,但以他的实力,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他劝张士诚戒骄戒躁,但张士诚沉浸在胜利中不能醒悟,根本听不进去。于是,施耐庵借故离开了军营,回到了苏州,开始动笔创作《水浒传》。
朱元璋很快就将张士诚一句击溃,建立了大明王朝。对外界的这些风云变幻,施耐庵无暇顾及,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梁山好汉的故事在他笔下娓娓道来,李逵的粗豪,鲁智深的豁达,林冲的隐忍,武松的快意恩仇,杨志的决绝,燕青的聪明,以及宋江的谨小慎微,都被他写得活灵活现。他一边写一边将书稿传入民间,一时间被争相传阅,掀起一股梁山热。
然而,作为张士诚曾经的党羽,未等《水浒传》完成,施耐庵就被捕入狱了。好在,与他同年考上进士的刘伯温赏识他的才华,设计让他逃出了牢狱,并告诉他要悄悄写,并且朱元璋在世时绝不可让《水浒传》面世,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施耐庵出了牢狱,见到了等候在外的学生罗贯中,他们迅速离开此地,前往淮安隐居起来,从此不再露面。此时,民间仍在流传《水浒传》,读者都渴望能读到新的故事,但施耐庵却销声匿迹了。
在淮安创作期间,是罗贯中一直在照顾他的生活,帮他整理书稿,直至全书完成。所以,成书后,罗贯中也成了作者之一。全书出版后,《水浒传》很快就被读者热捧,广泛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