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中爸爸胖揍了女儿李玩之后,把女儿拉过来坐在自己腿上,“女儿呀,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恐怕我们做父母的都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真的是爱孩子? 我们先来看看“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状态,是变化的、连接的、真实的且是享受的。我们从内心来观察,1. 爱是开放的。爱是可以看见的、听见的、可以感受到的,也就是说爱是敞开的,互相连接的。2. 爱是允许彼此有情绪的。允许自己有任何情绪,同时允许对方有任何情绪,对方的这种情绪也会给自己带来情绪。3. 爱是一种思想。我们既不是接受对方也不是改造对方。我们都愿意敞开心扉,让你和我都互相理解我和你。4. 爱是自由的。 在爱的状态中,我们都可以真实的做彼此,我和你都不必讨好对方来博得彼此的好感。5. 爱 就是我接纳你的全部,包括相同的更包括不认可的,我爱你,所以我要“爱你所同,敬你所异”,我就是要利用咱们之间的差异创造更多的浪漫更多的神秘。6. 爱就是“我”人在,心也在,我和你同做一件事,同感受一件事带给我和你的感受。如果从外在来看,爱就是不加拣择的感受并享受这种感受。
我们为了孩子好,把最好的最便捷的提高成绩的方法一字不落的告诉孩子,孩子和我们是变得无话不说还是渐渐关闭了心门?
我们为了孩子好,使出了各种招数来打听最好的辅导老师,不惜重金给孩子报名,孩子是眉开眼笑还是皱着眉头?
我们为了孩子好,从自己买衣服的钱中省下来给孩子买了一堆辅导资料“五三”“培优”有时候还把这当做圣诞礼物送给孩子,孩子看到是满脸惊喜还是深深的失望?
我们为了孩子好,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告诉孩子“你能行,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也许这时候孩子的心在流血,孩子需要的是安慰,是来自父母的关爱。
我们为了孩子好,我们做了什么?强迫孩子做完学校作业之后,还有一大堆的附加:整理改错本、课外书上的习题、读书……我们生怕孩子缺乏营养,即使吃饱了,还是给孩子多加几块肉;我们生怕孩子走弯路,生怕孩子掉坑里,所以我们把过来人最宝贵的经验一股脑的都倒给孩子;我们期盼孩子考上好的学校,我们家长拼了,买学区房,找老师……
做完这一切之后,孩子和我们之间是敞开的吗?是无所不谈的吗?在我们面前孩子可以说真话吗?孩子敢在我们面前索取爱吗?孩子真的可以做他最真实的自己吗?
我们允许孩子有厌学的情绪吗?我们允许孩子考出糟糕的成绩吗?我们允许孩子自由的做他自己吗?我们尝试着去了解孩子了吗?我们看见听见感受到孩子的委屈和烦恼了吗?我们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叛逆的观点吗?我们允许孩子不想努力吗?我们允许孩子退缩吗?
我们是爱孩子还是爱孩子的好成绩?爱孩子的一往无前?爱孩子的门门功课优秀?爱孩子的阳光开朗?爱孩子能给自己争面子?爱孩子能得到三好生?爱孩子落落大方?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如果孩子丢三落四,如果孩子在众人面前让你丢了面子,如果孩子不想上学了,如果孩子被人笑话,如果孩子被老师看不起,我们还爱他吗?
爱是不加拣择的感受并享受这种感受,我们真的爱孩子吗?我们爱的是孩子还是自己?
爱是有力量的,开心的,快乐的。爱是一种让人活的更真实的能力。所以我们爱孩子,就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自己吧,选择才能体验;爱孩子,就让他真实的做自己吧,只有做他自己,孩子才能活的更真实;爱孩子,在他遇到困难和痛苦的时候,就努力的去理解孩子的委屈和不安吧,去抱抱他,给他哭的自由,给他宣泄的机会;爱孩子,就允许他偶尔的任性一次吧,哪怕不太符合你心中的期许;爱孩子,我们就收起我们的策略:指控、抱怨、责备、矫正,让孩子自己成长;爱孩子,就让他掉坑里,自己来承担责任吧,学会自我负责;爱孩子,我们就相互理解,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多感受他的感受;爱孩子,就是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来完善自己,超越从前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