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昨天从村里带了韭菜,老妈说包饺子。11点多打电话说是包好了,让过去吃。回来还带了一盒。最近老妈腰疼,包好的饺子,不太清洁的橱柜卫生。还说小姑妹趁着三月好天气让二老出去旅游也去不了,我心里认识到80岁不再是一个数字,而是不能远游,需要儿女关注生活和身体了。身体好时不觉得老,现在,他们确实需要儿女隔三差五地关心、陪伴并帮着做点家务了。我也不由得反思,当自己心里怨恨赌气的时候,父母却在渐渐老去。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一定不要留下这样的遗憾。
晚上散步,走了7千多步。中途听了王阳明,回家路上遇到三只小狗狂吠,保险起见,折回到大路上。
4.6
考虑到本周发起的习作竞赛和读书月,网上给孩子下单了50本书。计划做个班级印章,没拿定设计,是班徽?还是“书香润童年 阅读向未来”字样?
参加了读书会安排会,组长的责任感增强了。晚上参加语文读书会周六研讨,算是补课和预习。整理了胡老师的发言3400字。倾听作者,依然是我学习的主要方式。我安慰自己:目前的阅读都是超出我认知的书,我尽量准确理解作者。
周报组的伙伴在审核本期周报,积极加入。
回听家常课,今晚是一台电脑,两部手机,边听边记,效果好,效率高。电脑播放,一部手机语音转文字,一部手机记录关键知识,如果理解概括能力强,直接记录讲座板块、关键词、知识点,还有自己的思考更好,完后再及时整理。又提交了第三次作业,内容留待在线修改,这算是投机取巧,也算是不想马虎对待,看自己如何解释,本意是不放弃,不应付,做到自己的最好。
4.7
早上赖床了,起来做好早饭,开始专心完成作业并提交,耗了数小时。晚上就看到师老师的审阅,95分。这次作业最大的感触是把作业的目光收回在课内,从作业量的把控、保证独立完成、当天批阅、讲评、订正,确保作业的有效性。其次是学习不需要考试,反而是考试需要作业,所以作业要符合考试的情境性。减负,要从培养学生的作业速度、习惯和态度上进行训练,作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学生个人的作业速度。
今天关注学生的“实验和实验作文”比较多,初衷是督促,让拖延症提前一点是一点。竟然有意外的收获,明确本次习作的指导点:连续动词使用、心情的具体化、发现的画面感。这个收获来自霍悦可高质量的视频,然后是编辑可可作文过程中发现问题:修饰语的欠缺、牙签样子描写不形象、心情不具体等。发给可可姑姑计划让孩子修改。我在发布视频号时产生了进一步修改习作的想法。我结果视频号画面不全,只能删掉。我对照视频修改习作,开学后指导学生修改有了方向、范例。
近几天关注旅韩大熊猫“福宝”比较多,其实从去年冬天就开始了。熊猫是租的,但爱不是。姜哲远和宋永宽两位韩国饲养员给予了宝家族,尤其是福宝全部的爱,让人感动。姜爷爷在送福宝回国前一天母亲去世,依然坚持护送,真的是生离死别。宋爷爷留在韩国照顾辉睿两只小熊猫,但是运送福宝的车即将出发时,他哭红的眼睛,趴在车上不舍的样子令人心碎。明知三年后的分离,依然为爱奔赴,多像我与学生的双向奔赴啊!
今天思考《弈秋》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多一些,查了很多资料,终于看到了最接近经典本身的解读。源于冒出来的两个问题:
一是告子是谁?《孟子.告子上》讲的是什么?战国时期,前文中提到的“王”是哪一位王?他有何不明智的做法,引发孟子和告子的争论。孟子和告子的观点各是什么?
二是对自己第一次解读心存疑虑,无论对错,都想要找到论证。资料证明:有过于大胆猜测,但整体思路是对的。对文本解读的警惕:猜测是个人的阅读体验,没有错,因为能帮助自己深入体会文章主题。但解读不能误读,因为与设计相关。
如解读《弈秋》,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1.本文辩论的方法:先对具体事例进行归纳,然后阐明道理。
2.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
3.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这是孟子对齐王的批判,指出他内心不够坚定,路径不够明确,对自己不够自律。
4.本文《弈秋》是孟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的一个例子。
要成为贤者,就要把正气越养越足,这便是修行的方法。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志不坚。
心灵营养:
光而不耀 静水流深 和光同尘
静水流深: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内心很有想法、很有内涵。静水流深可用来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真正的成熟就是老子说的为人廉正宽厚,坦率但不过分放肆,光明而不耀眼。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和光同尘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