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供以下干货:
1、城投竟然是市场支柱、行业担当?
2、什么是城投?
3、城投企业看什么?——九大看点帮你理清风险点。(下篇内容)
在我国经济中,有一个极其特殊并且规模巨大的行业——城投。
说它极其特殊,是因为城投的经营完全非市场化,但是融资却市场化,横跨体制内外。城投一身兼具两套标准,评审时,市场化的风险评估套路不好用了。
说它规模巨大,是因为城投的数量已经是市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甚至说是债券市场支柱、行业担当也不为过。
这有点反常识,一个没有生产经营的行业,怎么就成了市场支柱、行业担当?
好,上数据:
金融业广泛使用的Wind数据库中,对于债券有一个很有用的字段:“是否城投债”(不用怀疑,原字段如此,就是这么粗暴直白!)。用这个字段筛选一下,就能发现:目前债券市场发行人大概5000家,其中城投竟达到了1800家。也就是说,每三家企业发债,就有一家是城投。
城投行业,妥妥地是债券市场的行业担当啊。
笔者的风控工作中,评审最多的行业就是城投。相信这也是从事风控工作的小伙伴们的共同感受。所以,如何评估一家城投企业的风险,绝对是风控人员要掌握的必备技能。
好,技术干货来了:
什么是城投?
城投的“学名”,一般被称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简称平台。
城投做的事,基本上就是替地方政府融资,并用融来的钱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城投的股东一般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国资委、地方政府财政局,因此,又被称为地方政府的马甲。
由以上可见,城投的核心特征是——公益性!城投做的是政府的事,而不是市场的事。
公益性,或者说非市场化,是界定城投最重要的标准。
那怎么看一家企业是否市场化呢?
很简单,Follow themoney!看它的收入、经营性现金流入是来自于政府,还是来自于市场。
或者说,这个企业的客户,是政府还是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有些企业虽然也被称为平台,但并不是城投。例如高速公路企业、轨道交通企业。虽然这些企业的初期(建设期),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和融资,但是这些资金是投资性现金流,不是经营性现金流。最终他的收入是来自于市场的,客户是市场上的主体,不是政府。
说到这,有些小伙伴就会吐槽了,那一个建筑公司,专门给政府做施工的,客户也是政府,那它也是平台了?
呃——不得不说,这个以偏概全的吐槽很亮!
好吧,也许我们应该给城投的界定标准打个补丁,改为:
公益性,且非市场化,是界定城投最重要的标准。
做的是公益的事,收入只来自于政府、不来自于市场。
这样,建筑业就不符合了。建筑本身是非公益的,而且“正常”的建筑企业,客户不应该只有政府。
还有一个比较难界定的行业是——园区。最常见的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城投,其股东一般为XX开发区管委会。
对于园区,笔者有个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按照上述城投的标准来界定。
对于早期的、建设期园区,其收入基本来自于政府回购和土地出让,客户是政府。所以是非市场化的,划为城投,按城投的套路来看。
对于后期的、成熟期的园区,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市场化的房产租售,客户是园区内企业。所以是市场化的,划为房地产,按房地产的套路来分析。但也不能全按房地产的思路,还要着重考虑区域垄断因素、政府的支持。
可惜,笔者评审的园区企业中,几乎所有的都可以清晰地划为城投。成熟的园区企业极难出现。笔者猜想,这可能是因为成熟园区企业无需建设,融资需求较低的原因。
看到这里,相信小伙伴们对城投的界定已经清楚了:做公益的事、收入只来源于政府。
那么,怎么评审城投的风险呢?
我们下次更新继续:九大看点帮你理清城投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