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四岁七个月了,身体健康、聪明可爱,很招人喜欢,儿子还有个小姐姐,是亲戚的女儿,正好比儿子大一个月,这位亲戚是出了名的高智商,她的女儿完全遗传了妈妈的优点,也是同龄人中顶尖聪明的:英语数字能不用别人提醒数到一百,成语接龙连说40个也不成问题,10以内的加减法张口就来,儿子对比之下真是“逊色”很多。
前两天这位亲戚打算让她女儿上春季学前班,因为儿子同龄,所以准备一起去报名,报名时前台告知因为他俩年龄小需要在进入小学前上一年半的学前班,同时因为每年度学前班学习的内容大同小异,所以意味着今年春季班和今年秋季班学习的内容一致,亲戚问:难道不学新的吗?前台回答:因为孩子偏小,不可能将所有内容都掌握,重学一遍也是巩固。我理解亲戚的顾虑,因为她的女儿接受能力真的很强,的确不需要反复长时间学习一样东西。对于我儿子,我到没有什么顾虑,因为儿子资质平凡,反复的学习对于他来说或许可以更好地掌握。
关于儿子,我也曾感到焦虑,尤其作为一名儿子身边有如此聪明的孩子近距离作比较的妈妈,小姑娘不仅天生聪明,而且因为比儿子稍大一点在各方面都比儿子发育要快一些,很得大人心,连我看了都喜欢,所以对比产生的焦虑感可想而知。但每当我看到儿子稚嫩的小脸、单薄的小肩膀时也深感自责:孩子如此弱小,将来会遇到种种险阻,作为孩子最最亲爱的妈妈,我怎能不尊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
后来我读到了笑来老师的《和时间做朋友》解开了我心中的症结,书中讲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异小的惊人,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程度,而心智的成熟度取决于日常的点滴培养,智商在出生时就已经被注定了,但心智是可以随着不断开拓而持续提升的,上不封顶。阅读《好孩子胜过好老师》一书时,也被作者对女儿持续的鼓励、引导所折服,感慨于作者的育儿智慧,大量详实的案例更证实了我们的错误:我们往往以为本是孩子之间的差距,实则是没有看到卓越孩子的父母与平庸孩子的父母之间的鸿沟。
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最近心情十分低落:她的儿子现在上小学六年级了,今年九月份就该上初中了,班里别的同学现在都已经接到初中录取通知书了,她的儿子也在不同的初中参加了很多场考试,但是都没有考上,其实不参加考试也可以上片内的学校,但片内又没有好学校,手中也没有额外的钱买学区房,所以陷入了苦闷之中。据我所知,姐姐在孩子身上也没有少下功夫,每天不同的学习辅导班安排的满满的,孩子也乖乖的去上了,但是对成绩的提升效果很不明显。姐姐本身又不太懂教育,不能在学习上给孩子太多的帮助,也因为自己是做生意的,在日常上也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所以到头来在孩子身上花的钱不少,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记得她说过这样的一个细节:带着孩子去试听一个关于思维拓展的辅导课程,课堂中一个孩子很突出,这个孩子课堂上一动不动的听课,老师在黑板上随机写了十几个数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只有这个孩子全部都背下来了,而且显得很轻松,姐姐课后问他,你之前学过吗?孩子说我妈妈给我买过这种类型的书,我看过,但是感觉学的不太好,所以希望上课有老师讲讲,所以来了。这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孩子在课堂上坐的很端正,说明这个孩子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注意力很专注,这和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二是孩子之前本来就接触过这方面的学习内容,说明孩子父母很注意对孩子学习能力有帮助内容的收集,也有意识的对孩子关注内容的进行引导;三是孩子提前学习过并且很感兴趣,没有目的性的学习与带着兴趣带着目的参加的学习培训相比效果相距甚远。从这一个细节中可以反映出姐姐和这位孩子的妈妈的差距,所以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孩子的差距明显也是有迹可循。
教育孩子本就是一项长久且十分复杂的工程,期间容不得一点草率,作为父母不仅仅要提供好的学习条件,更多的是需要强大的毅力和巨大的耐心,孩子之间的差异和孩子天分有关,但更多是和父母的做法有关。但是话说回来,孩子和父母都努力过了,孩子依然没有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你就不爱孩子了吗?成功本就有很多标准,只要孩子幸福、健康、开心,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