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了“浮浅”的招,还以为自己是肤浅!
这几天,那个直播“家暴”的男人,差点被人割了JJ。
多少人看直播啊!一怒之下,上演家暴。内心得有多浮躁?
也许这个年代,浮躁是活着的标配。
但是,比浮躁可怕的是浮浅。因为浮躁显露在外,一眼就看到。浮浅呢?可能会披着忙碌的外衣。
外衣下的浮浅,不是每个人随意就能发觉的。
我曾经忙忙碌碌,连上厕所的时间也用来发邮件。把手机当电脑,修改易企秀的文案。
一年下来,确实有不少单子成交,可是我的文案水平始终就那样,干了2年还是个文员。
后来,看到《深度工作》这本书,突然明白:
有一种忙碌是浮浅的忙碌,简单的忙碌,随时都可能被取代的忙碌。
事实上,文案工作是要配合公司的品牌战略来做的。要做好文案,得深入考虑定位、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些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
我所缺的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深度”!
40岁了,那点小梦想还要不要实现?
读书年代,凭着点小聪明,考试前来个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过了关,万事大吉;工作呢,上班时间完成任务,下班时间约人吃饭。逮住碎片时间,跟大众一样聊微信,刷朋友圈,逛淘宝。
浮光掠影地学习,蜻蜓点水式地工作,这样下去,还敢不敢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时间不可逆转。那些大量被浮浅学习和浮浅工作所占据的时间再也回不来了!
如何治愈一边倒的浮浅工作症?
来了一剂良药——“深度工作”。
02《深度工作》谁写的?
作者卡尔 纽波特,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
他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
深度工作使他回报丰厚:大学毕业后的10年时间里,出版了4本书,获得了博士学位,还受聘于乔治城大学,成为终身教授。
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日常工作很少会到下午五六点钟。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是唯一的吗?
03 哪些牛人在“深度工作”?
20世纪特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是如何赶超弗洛伊德,后来居上的?
在20世纪20年代,他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了大胆质疑。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
为了能够深度工作,他在伯林根建起两层石头房子,他说“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这个房间”。1921年,发表了重要著作《心里类型》,此后,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
后来,他被称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马克吐温,你一定不陌生。
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就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为了进入深度工作模式,书房选在较远的地方,家人要吹号才能召唤他吃饭。
奇葩吗?不是。深度工作需要一个足够安静的环境,创作要进入启动灵感、文思泉涌的状态,就更不用说了。
新东方俞敏洪曾说,“我准备发一条微博,通知全社会:明年是我的闭嘴年。”这源于他做了一个统计,发现作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2013年他投入到自己公司上的时间只有五分之一,其余五分之四的时间,都用在了对外应酬、社会活动、团队活动以及演讲上。
这个发现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仔细算一下,我们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各种名目的应酬上,而且是以“忙碌”和“公关”的名义。这导致我们无法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所以我们的工作水平年复一年地并无多大长进。
诸葛孔明说,宁静以致远。这句话今天仍不过时。
几乎与俞敏洪同时,360创始人周鸿祎也在微博上宣布要闭关思考一段时间。
我决定这段时间不再参加任何会议和论坛活动,希望朋友们谅解。我喜欢与朋友们分享,然而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我这个70后也需要重新学习,与时俱进。心态需要定期归零,身体和心灵都需要定期杀毒、清理垃圾,因此我需要集中精力学习、闭关思考一段时间。
不是否定必要的社交。而是需要从纷纷扰扰的状态下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最大限度提升自我认知。坐下来深入思考,在我们这个“时刻在线”的时代多么可贵。
这些大佬们都在有意无意中践行着深度工作的模式。他们发现有些重要的问题必须在深度工作中才能有效解决。
04 深度工作是个什么玩意儿?
要深入理解深度工作,先要了解什么是浮浅工作。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举个例子,打印文件就属于浮浅工作。因为打印文件不需要你具备高超的认知能力。你可以一边打印文件,一边回复手机微信。
正因为这样,你能轻易完成打印文件这样的工作,张三和李四也能。所以你被取代的可能性也就大了。
我们的问题是,面对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务,我们却用浮浅工作的模式来完成,那么结果就会大打折扣。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拆 解 一 下:
1.条件——无干扰的状态;专注于职业活动
在网络工具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络变得极其方便,一个电话、一个微信、一声QQ立马将相隔千里的人连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样时间被切割成一个个的碎片,使我们无法进入深度工作的整块时间。
诸如研究新的商业策略或者撰写重要的申请报告等重大工作,都会因此受到极大影响。
《学习之道》这本书提到要学会在外界环境不完美的情况下进入高效学习,其核心也是精力的高度集中。这跟深度工作的要义并不矛盾。
2.要素——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怎样才算是极限?
每个人的极限都不一样。举个例子来说,你在人声鼎沸的大街上听英语,记单词,半小时你记住了5个。当你回到书房,静下心来,用心去记,同样的时间结果能记住10个甚至更多。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做是军队,你在浮浅工作状态下,相当于调用一个班的战士来对付敌人;在深度工作模式下,相当于调用了一个师 的战士来作战。
“杀敌”的效果有多不同,可想而知。
3.结果——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
科学研究领域,体现为提出新的命题,突破原有高度,开辟新的领域。比如牛顿孜孜不倦,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体现在商业上,创造新的模式,研发新的产品,找到新的技术等。
4.特点——难以复制
正因为投入极高的认知精力,因此产出的内容具有独特性,甚至创新性。这就使得深度工作具有不是复制的特点。
其实并不是成功不能复制,是成功人士的深度工作无法复制。
05 怎么做到深度工作?
思想决定行动。
要做到深度工作,首先要从理念上找对属于你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执行深度工作的规则,养成习惯。
5.1 找到属于你的方式
A.超级个体——禁欲主义哲学——尽可能避免一切浮浅工作
也许你听说过《飞跃修道院》,这是科幻作家斯蒂芬森的作品。如果你访问他的网站就会发现没有电子邮箱和邮寄地址。
为了避免一切浮浅工作,他几乎切断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他说,他的小说高产有赖于这种不被打扰的深度工作模式。
适用禁欲主义哲学的人,很清楚地知道个人(自己)对世界的价值。我把他们称为超级个体。
与之相反,一些需要通过与外界不断联络才能取得成就的人,就不适合了。
B.联机个体——双峰哲学——一半深度,一半浮浅
上文提到的荣格,在深度工作的时间之余,他是不禁欲的。他会积极参与苏黎世咖啡屋文化活动。
荣格在苏黎世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今数字时代的“超链接”知识工作者很相似。
这种观念会导致个人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深度工作过,一部分则做其他所有的事情。
它适用于如果不依赖于浮浅工作便无法取得成功的人。比如,一部分内容创业者需要付出一半时间上班,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也需要另一半时间进行内容输出。
C.安于习惯者——节奏哲学——工作中适时启动深度模式
查普尔是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者,他如何进行深度工作?
他选择挤出清晨的时间进行论文写作。形成了每天完成4~5页,每2~3周完成一个章节的写作节奏。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现实中的确无法做到连续深度工作的个人。
D.社会活跃分子——新闻记者哲学——随时转入深度模式
艾萨克斯任职《时代周刊》,正处于职业上升期。
他很有条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聪敏人:六个朋友和他们创造的世界》。
此种方式显然不适合新手。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或者事业有足够的信心,实现深度工作的技能也很娴熟,那么它就很适合你。
只要愿意挤,时间总是有的。
5.2 打磨深度工作的习惯:
卡尔纽波特通过总结几位成功科学家发现,要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要养成严格内化的习惯。因为习惯使他们从一般状态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最小。
这习惯该从哪几方面去养成呢?
5.2.1 工作要深入
1)明确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
指定的工作场所,不要被打扰。同时,设定一个时间段,而非无休无止。
一旦有了固定的工作地点和时间,那么当我们进入这样的场所时,也会条件反射一般启动深度工作的模式。
2)有结构性的规则和程序
这些规则和程序,包括规定自己不使用网络;设定20分钟产出的文字数量或者阅读数量。
这样一来,你发现自己是被自己的规则约束着,而不是自由散漫。
3)提供有力的支持
这样看你的身体状况或者自我摸索出的习惯。如一杯上好的咖啡,或者保持能量的食物,或者散步之类的轻度活动。
总之,它可以让你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去。
5.2.2 拥抱无聊
千万别误解了!这里所说的拥抱无聊,并非让你爱上无聊。
卡尔纽波特告诉我们,要小心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无聊时刻。比如排队的5分钟,等人的20分钟。
在这些时间段,如果你用浏览手机来打发无聊,你就会陷入书中引用的说法“心智残疾”——也就是你的大脑很难胜任深度工作的任务。
所以,要学会在无聊里不被分心。
5.2.3远离社交媒体
这一点已经不难理解。因为大家都明白推特和微信聊天工具社交媒体是如何碎片化时间的。同时,我们知道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原因与这些媒体有关。
作者在书中给出的建议是,选择社交媒体工具时,一是要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二是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举个例子来说,我用QQ邮箱收发工作文件,它带来的危害远小于好处;在我工作中它必不可少。
5.2.4摒弃浮浅
前提是要学会分辨什么是浮浅工作。
一些类似打电话或者接收邮件的工作,显而易见就是浮浅工作。作者并不否认它的价值。
但是如果一项复杂的任务,其中包含了浮浅工作,就不一定好判断了。
作者的建议是先做定量分析。举个例子来说,要制作一份市场调研的报告,以PPT形式呈现。其中就包括市场调研、数据分析、PPT制作等,数据分析所需要深度工作时间可能会相对比较长。
那么,你就要把深度工作的时间放在数据分析上。对于市场调研和PPT制作就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找对适合自己的方式,养成了深度工作习惯,这意味着能启动深度工作的模式了。
但是如何才能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认知能力,以促使自己达到产出无可复制的价值呢?
作者找到了4DX。
5.3 深度工作助力器——4DX框架下的4种原则
什么是4DX呢?
其实就是《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中如何去执行的4种原则。作者卡尔 纽波特将它们运用到深度工作中,产生了极强大的作用。
1.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极端重要的是事情是什么?
是能够激发你无尽渴望的事。具备2个因素,一是这件事你之前没有做到过,是你的小目标——如一周完成2个项目方案,写两篇8000字的文章等;而是这个目标具有切实的汇报,如2个项目方案有1万元提成,8000字的文章可以促成签约等。
2.抓住引领性指标
有了前面的目标,在4dx框架下,衡量成功的指标就有两种。一种是滞后性的,一种是引领性的。
举例来说,对于面包房而言,面包出炉后的客户满意度,就是滞后性的指标,因为这个指标已经落后于面包的制作;而接受免费试吃的客户数量,是一个引领性指标,可以指导随后的面包制作。
对于深度工作来说,时间就是一个引领性指标。你可以随时看看投入的时间,就知道自己的工作状态了。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记分板
如何强化深度工作的动机,并且跟踪指标完成情况,计分板就起到作用了。
记分板可以,是很简单的一张卡纸,然后剪成条,每天一条,在上面记录下一个周期的时间。
你可以在每一条上记录下深度工作的时间。同时,你可以在有重要突破或进展的那几个小时画上圈。
这样一来,记分板很清晰地告诉你当前的深度工作指标完成情况以及你所取得的成效。
如果是团队参与,那么计分板就成了促进竞争的警示牌。
4.定期问责
那么,我们如何对自己的深度工作进行自我检视,以促进不断优化呢?
定期问责显得十分必要。这相当于每周回顾。
因为有了引领性指标,有了记分板,所以这一步其实并不是很困难。你只要对照这些可视化的数字,就能轻而易举总结哪一步做得比较完美,哪一步存在问题。
06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张图对深度工作做一个总结了:
第1层是深度工作的表现层;第2层行动技术层;相当于驱动力;第3层是理念层,决定工作方式;第4层是内核层,是深度工作的核心价值源泉。
恭喜您,此文已阅毕。
可以扔下书,去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