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华文化5000年/第一览之九/唐朝/我在天水遇到了杜甫---------苦养的伟大诗人,最难的公元759年
红小兵原创
我们现代人与古代人会有交集吗?答案是,会的。我曾在甘肃天水遇到了杜甫,具体地点在天水市南边的南郭寺,只是遇到的时候,他已化作了永垂不朽的石像,中间相差了1242年,他去的时候是公元759年,我去的时候是2001年,记得是夏天,寺庙里面的景色已经记不起来了,给我留下唯一的印象就是杜甫曾经在那住过,里面有杜甫的雕像。这篇文章准备了解唐朝文人的文人和作品,那么必然绕不过杜甫,既然绕不过就先写吧。
杜甫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他的诗我们从小就读,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诗是些什么样的诗,我们好像也不能一下子说出来,"最熟悉的陌生人"可以用来形容我们对杜甫的认识。杜甫的一生经历非常丰富,其诗作也是非常丰富,以我的浅薄功力,怎可窥其全貌,那我们就拿起放大镜, 显微镜,观察一点,欣赏一段,过过小瘾,那么镜头瞄准哪呢?咱就瞄准杜甫的天水之行来一探究竟。可能大家也有疑问,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里有这样两句诗,"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他不是应该像李白一样,在长安城里喝酒作诗吗?怎会到天水去呢,他是从哪里去的天水,又从天水去了哪里?在天水干了什么?如果你也想知道答案,我们就接着往下看。
我们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就是一堵围墙,他把我们围起来,控制着我们的思想,行为,以及活动范围,以至于控制着我们的一切,我们每个人都难以跳出这方围墙,这方围墙宽松时,我们可以有适当的自由,在围墙里散散步,转一转,这方围墙紧仄时,我们就会被逼到角落,难以动弹,甚至走投无路,窒息而死。
杜甫同样也处在时代的围墙中,在长安当"京漂"十余年后,他朝思暮想的仕途之路离他越来越远,"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是他自己在长安困顿生活的真实写照,"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绔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是不是与现在北漂,上漂的生活比较相像啊。特别是公元759年,时代的围墙已经把杜甫逼得透不过气来,这个围墙是什么?就是四年前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以及安史之乱给朝廷社会带来的影响。
简单的说,安史之乱让他想当官却当不了官,想安定却回不了家,在长安及中原已无处可去的杜甫只能向西逃战逃荒。杜甫先是从长安被贬到了华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华县,在华县杜甫彻底放弃了当官的理想,决定辞官后西行,到没有战乱的地方生活,一路逃难,一路跋涉,到达的第一站就是秦州,也就是现在的天水,这一年就是公元759年。
公元759年,是杜甫艰难的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这年春天,他回了趟河南老家,在洛阳嵩县陆浑写下了«忆弟两首»,里面有这样的诗句,"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反映了安史之乱对杜甫家人的影响。在洛阳哭念三年前因战而死的三弟,写下了«不归»,"河间尚征伐,汝骨在空城","而上三年土,春风草又生"。在这次回老家探亲的路上,他目睹了战乱中穷苦百姓在官吏的残酷压榨下遭受的血泪苦难,写下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也许是这些让杜甫有了西行的念头。
当他再次回到华州,关中也是一片战乱破败的景象,最终他决定西行。在这年立秋后的第二天,他写了一首«立秋后题»,为了原汁原味体会杜甫当时的心境,把这首诗抄写如下。
立秋后题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日月的轮回不会停息,昨天晚上已经立秋了,知了一定是感知到了时日无多,更加无休止地嚎叫,而同样感受到秋意的燕子,却要像客人一样准备离去,此时的杜甫47岁,前半生惆怅茫然,事不遂愿,决意要像燕子一样离开,"我辞掉了官职,还会有什么限制呢?" 杜甫此次离开华州,离开长安,离开中原,就再也没回来,在他59岁一心要北归,终于踏上回家的路时,却死在了途中。
我们先再从华州说起。要远行,先攻略。从高德地图上查,从现在的渭南市华州区到天水市秦州区(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区的名称都沿用唐朝时的地名),约420公里,但唐朝时没有平直的高速公路,杜甫行走的距离,估计得有500公里左右,1000里吧。为什么要到天水去,根据专业人士的考证和猜想,大概有三种可能,一是投奔他的侄子杜佐,二是去四川路过天水,三是天水没有受到战火的影响,到天水去避难,寻找安身之所。无论如何,他是被逼的,这一路翻山越岭,战火纷飞,杜甫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已对仕途绝望的杜甫,唯一的希望就是为一家老小找个安稳的住处吧。
历经千辛万苦,杜甫一家终于到了天水,在把妻子儿女安顿好后,终于有些闲暇,一路上未曾留下诗作的杜甫此时写下了文学史上著名的«秦州杂诗»的第一首:
秦州杂诗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杜甫的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如果只是读一遍或几遍,是难以有深刻体会的,我们在此稍为注解,去体验一下杜甫的切肤之悲。为什么说是悲,很容易看出这首诗的第一句,里面就有一个悲字,而且是满目悲,一个近50岁的人,本来应该可以从容面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杜甫竟以这样的开头描述自己的心情,也真可谓力透纸背。由于"生事",即生活生计的原因,一家人远走他乡,西行一路进入甘肃(陇),心中充满了犹豫(迟回)和担忧(怯),面对边关,愁绪弥漫,浩荡无可抑制。过了边关,终于到了秦州,在夜晚渡过了鱼龙河(鱼龙,天水的河名),看到了浅浅的水流,走过了秋日的鸟鼠山(鸟鼠,天水的山名),山谷空寂,万物凋零。天水的气候与西安的气候,差别还是很大的,2001年的暑假,我也是从西安去的天水,即使是盛夏的夜晚,凉意也远甚于西安。杜甫立秋后出发的,到达天水也是一定会感受到这个差别,夜晚无边的秋凉,穿透单薄的夏衣,凉意直逼心头。"西征问烽火",一路上都不停地打听战况,前方有无战事,是否能借以容身,你可想象到杜甫是如何忐忑不安,又满怀希望地去向路人打听,得到的却总是失望的消息,而又怎样缓慢转身,麻木茫然地回到自家车旁,摇着头告诉妻小,面对孩子惊恐的大眼睛,发出一声声的叹息。实际上这个时候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四年了,但还要四年才会结束。"心折此淹留",折,断也,心折,心断也,对局势前途担忧无措,环顾周遭,不知何往,只好滞留于此(此淹留),暂时留在天水吧。
对于杜甫此时的心情,«杜诗言志»里面有着精彩的总结,可谓之"十悲",即"看他开头便说‘满目悲生事’,是其所可悲之事不一而足。半生期许,至此尽矣,一可悲也。遍历艰辛,都赴流水,二可悲也。进既莫容,退又无归,三可悲也。干戈未息,骨肉远离,四可悲也。君国多难,忠孝莫解,五可悲也。边塞凄凉,惊心鼓角,六可悲也。风雨凄其,秋阴短少,七可悲也。老骥伏枥,壮志难忘,八可悲也。羁栖异地,送老何时,九可悲也。回忆鸳行,寒云愁对,十可悲也。夫抱此多般愁苦,难以缕析,故以‘满目’二字概之。其后二十首中所触发之事,悉由此生出,所谓笼盖全篇之句也”。
杜甫此来天水,可以说让天水一千年来蓬荜生辉,天水是杜甫人生阶段的一个分水岭,在天水短短几个月写下了一百多首诗,后人凭吊研究杜甫,都躲不过天水这个地方。为了纪念杜甫,天水人民将南郭寺里他曾住过的东林禅院,改名为杜少陵祠,设立了祠堂,树立了雕像,供后人供奉瞻仰。可在当时,杜甫还没有被尊为诗圣,没有名气的他是以贬后辞官,逃战逃荒的身份来到天水的,穷苦潦倒是他当时的状态。在这方面,他跟李白差远了,李白那时候名气已经很大,自己虽然没有做官,但是结识了大量的达官贵人,同样这一年李白在武汉是"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杜甫在到天水之前穷苦失意,离开天水之后,本想找个温暖富庶之地好好生活,但还是没有大的改观。他大概一生,从来也没有过像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那样朱门酒肉臭的日子。他的日常是路有冻死骨的现实,儿子在家中活活被饿死,自己在旅途被困极度饥饿后暴食而死。他在天水,随着时令的转换,饥饿和寒冷的问题越发严重。这也是他不久后离开天水继续南行向川的重要原因。
但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自身贫寒而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悲悯,他在为家庭奔波的同时,也寄情山水,思念亲友,反思时局,忧国忧民,用千古仰望的笔锋写下了大量的诗,给我们留下了全方位反映那个时代的极为宝贵的文字。试想,我们普通人在肚子饿扁咕噜咕噜,手脚冻僵麻木无感的状态下,还有心情去字斟句酌写诗,平仄顿挫押韵,安得广厦同情别人吗?
不再一一欣赏杜甫在天水写的这些诗了,作为一篇短文的容量,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离开天水时写的一首:
发秦州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在这首诗里,讲出了离开秦州的原因---------无法谋生,"生事不自谋","无食","无衣",离开的时间,大概是寒冷的夜晚。抬头仰望,星月高挂天上,轻云飘浮空中,空阔寂寥的世界,前路漫漫,要坚强的走下去。离开天水,杜甫到了陇南的同谷,可在同谷的生活依然艰难,就在这年最冷的12月份,沿着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继续南行,经过礼县,广元,剑阁,终于在地狱般的公元759年的年底到达了成都。
本篇文章的题目在天水遇到了杜甫,实则是通过写作这篇文章,以天水为切入点,基本了解了杜甫为什么来天水,又从天水去了哪,再往前,往后扩展,杜甫的一生轮廓在眼前渐次清晰,由熟悉的陌生人变成了见面可以寒暄问候的老朋友:
"嘿,老杜,过得怎么样?到了四川怕不怕辣呀,啥时候回啊,想不想咱老家的烩面?"
识文先识人,看完这篇文章再读杜甫的诗,会不会多一些理解?
红小兵原创
2019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