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读了陈嘉映先生的《救黑熊重要吗》,有些对哲学的想法,在此记录下来。
一、哲学能用吗?
所有的书籍都是实用书籍,哲学也不例外。
按《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类方法,可以把书分为实用类和非实用类(文学、历史、哲学等)。按此逻辑,哲学应该不算做实用类书籍,但我认为哲学是实用类书籍,甚至是最有用的实用类书籍之一。虽然哲学类书籍看的比较慢,但将哲学思考与生活融会贯通,便极具启发和指导意义——哲学是最硬核的实用类书籍。
二、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是系统的反思,哲学帮助我们反思生活。
有两类哲学书籍:硬核类和随笔类。前者信息密集度极高,比如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等。将这类硬核哲学书汇集在一起,便构成了哲学史的大框架。这类书虽然重要,但不容易入门。后者则是作者对生活的系统反思构成的随想感想,虽然思维较为抽象,但论据亲切,语境更贴合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比较好读,比如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和尼采的《查拉图特斯拉如是说》。
拿陈嘉映《救黑熊》一文来说,作者将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揉进了伦理学的讨论范畴,并用清晰的论证逻辑,把伦理学如何帮助我们更好生活分析得生动透彻。我们发现:借助好的哲学文本,可以更冷静、宏观地评价自我及行为。
三、为什么不救黑熊?
伦理问题,只可感召,不可谴责。
在《救黑熊重要吗》一文中,作者主要厘清了分析伦理问题的思路:只可感召,不可谴责。伦理问题属于道德而非法律范畴,前者通过社会舆论约束,而后者通过国家机器强制执行。既然伦理问题没有强制性约束,我们在讨论时必然采取谨慎的态度——先严于律己,再感召他人。
其次,作者提出了“我与周边人和事融合为难解难分的命运”,简而言之——人各有命。在这个纷繁复杂、变化莫测的世界中,“人各有命”并非一种消极无为的态度,反而给了我更多自信与笃定,能够更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人各有命,有些事情无法、也不必比较和排序,跟随内心和命运生活吧。
四、他/她为什么不喜欢我?
因为我们没有缘分。
情感问题似乎是困扰人类的最大问题之一。人们时常疑惑:我这么优秀,为什么他/她不爱我?其实,爱情不过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爱情与友情极其相似,借助友情的经验,我们十分容易理解爱情的困惑。把对方换个性别,我们再问自己如此的问题:她/他为什么不和我做朋友?答:没有缘分,或兴趣不相投罢了。“没有缘分”道出了人际关系的核心。缘分即命运,你出生在什么地方,父母怎么样抚养你,儿时玩什么玩具,有多少朋友,上了什么中学,养成了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看哪个导演的电影,喜欢吃川菜还是粤菜,这些点点滴滴的选择,都构成了你独一无二的命运,和你自己的朋友圈。
再回到那个问题来:“他/她为什么不喜欢我?”。这个问题和 “他/她为何成为了我的密友”是等价的,同样难以言而总之地回答,也不必回答——只因我们有或没有难解难分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