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给一个学弟过了20岁生日,吃完饭一起走回寝室的路上,我们聊起了未来规划。
他突然很感慨。
“我感觉自己什么还没做,就已经20岁了,好焦虑啊。”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面写过:“我总以为18岁后是19岁,19岁后又回到18岁,20岁永远不会到来。”
而村上春树的20岁,也过得非常艰难。
那时候的他负债累累,每个月都需要偿还银行的贷款,有一次怎么也凑不到足够的钱,最后靠路边捡到的钞票才渡过难关。
20岁的焦虑,似乎是一种常态。
有人说焦虑是对失控的恐惧。
而我在20岁的后半场,意识到对自己来说,20岁的焦虑,背后是想要成长的欲望。
我焦虑的事情有很多,专业,绩点,实习。
还有永远不太够的生活费和总是冒出来的痘痘。
喝了一杯奶茶会焦虑,打了一把游戏会焦虑,刷了一会抖音也会焦虑。
严重的时候,我焦虑到忘记自己为什么焦虑。
但当我像剥洋葱一样一点点剥开焦虑,发现所有的所有,都指向一个欲望:成长,或者说变得更好。
我一直觉得,关于成长的“欲望”,是一个褒义词。虽然可望不可即,但靠近它的反馈感,会驱使我往前走。
如果让我筛选一个不会感觉到焦虑的年龄段,那我会选择自己的高中时代。
高中的反馈很简单,就是一管又一管被我用完的笔芯和逐渐厚起来的错题本。我还热衷于储存我自己喝完的空咖啡罐。
这些反馈会让我意识到自己正在靠近那些欲望。
上大学之后,我却弄丢了这种反馈,开始觉得自己所有的前进,都不是在靠近,而是在浪费。
于是就会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没有想要成长的欲望,是不是就会没有浪费带来失望?”
是的,没有浪费,但也没有成长。
为了躲开焦虑,我险些放弃成长的欲望。
20岁的前半场,我花了几个月准备转专业考试,每天都惴惴不安,却在最后的面试环节落选,和广告系失之交臂。
直到暑假实习,我也都没有从转专业失败的不甘和懊恼里走出来,整天都显得非常心不在焉。
后来当然就被前辈叫去喝茶了,奶茶的茶。
现在回头看看,我很难理解当时的自己为什么会对着还不算熟的前辈,一股脑地倾倒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问她,如果自己懂得知足,继续学原本其实还不错的专业,是不是不会这样焦虑。
说到最后,我已经自暴自弃了。
前辈沉默了一会儿,才不急不慢地回答我。
“可是,我觉得,想要变好,是一件好事啊,为什么要放弃呢?”
我之前有看过一篇文章,它说奶茶和焦虑一起,毁掉了当代年轻人。
也许奶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体型;但20岁的焦虑,从来没有毁掉我们。
成长的欲望,或者说变好的渴望,怎么会和奶茶一样呢?不如说,它们和奶茶,本来就是彼此对立的两极。
村上春树在20岁时的焦虑,帮助他“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社会学习”。
当他度过这段艰辛时光,环顾四周,眼前展现出一片从未见过的全新风景,风景中站着一个全新的自己。
“回过神来,我多少变得比以前坚强了一些,似乎多少(不过是一星半点)也增长了一些智慧。”
20岁的焦虑,似乎是一种常态。
因为这种焦虑和这种欲望,而在不久的未来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似乎又是另外一种常态。
日本乐队ONE OK ROCK有一首歌就叫作《欲望に満ちた青年団》,翻译过来就是《欲望满满的少年团》。
でもI'mnot alone. I'm not alone
但我不是一个人 不是一个人
We'renot, We're not, We're not alone
我们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成长欲满满的少年,因为什么险些放弃前行,但发现身处这样焦虑的自己并不是孤单一人,于是又获得力量。
这几句歌词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情。
我之前看到一句话——“20岁有一种不断逼迫自己变得更好的慌张感。”
如果当下的你也身处焦虑和慌张之中,希望我那位前辈说的话,村上春树的经历,还有ONE OK ROCK的这首歌,都能让你获得一些慰藉。
毕竟,20岁就是一个不断焦虑但也会不断变好的年纪。
文章的最后,我想再说一点琐碎的东西。
我后来,有很好奇地问那位前辈,为什么会愿意花那么久听我倾倒情绪垃圾。
“首先呢,我不愿意;其次呢,我想摸鱼喝杯奶茶;最后呢,我只是觉得你的焦虑和我当时很像,但我现在不是也挺好的。”
然后我们面对面互相翻了个白眼。
“焦虑,去见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