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前面写了很多,但是不小心删掉了并无法找回。很遗憾......内容上是说马院士基本生平、观展内容、观展体验、我对中国建筑自建国以来从慢起步到快建造的感想)
中国的建筑领域到了慢下来的阶段,该重新思考了。
我想着工具的事,那都是辅助设计的,而不是设计本身。SU、Rhino、CAD等等,那都是必然需要被掌握的,但一定是高效的么?一定能创造好设计吗?或者高效的行动也能创造出好设计么?......不一定。这些都是工具,都是需要被掌握的工具,而非帮助你获得更高效率的工具。工具应围绕设计展开,应搭配设计师独有的思维模式,而非普世的工作流。我想着马院士一笔一划的墨线图,那也是一种工具。
在逐渐放慢脚步的建筑时代下,工具的使用不用再追求一味的高效。对“人”的关注也将重新被提及,包括设计的“人”,以及设计服务的“人”。
慢些,也许会快些。
随后参加了活动开幕式,马院士真诚的讲话更让我想到了为人层面的一些事。
“何为至道?庸道”。先说着天津话拉近距离,业内大师、界内领导、初生学子们都笑倒一片;随后马院士徐徐道来自己的近年体会,宏观展望的、具体事件的,也有祝福和感谢,但总是自然的、幽默的,总是上下相融、远近相兼的。
“大家知道我这天津话哪里学的吗?是我有个天津亲戚——马XX!”(马XX应是天津大学出版社负责人,其承办了多本马院士的书;同时本次策展活动由天大承办)
大师、领导、学子们又笑倒一片……
“庸道”,是“大道至简”,却不是“简单”;也是“水”,融于万物——是沁人心脾的清泉。但这只是人的一面,不是全部的样子,却也足以人们在这一刻感到尊重与被尊重。
时不时从书本和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来,听听大家言,观观万生象,既了解了大环境,也可从一俩人身上学习其品质,滋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