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则消息:
2016年6月16日,滴滴出行官方宣布已完成45亿美元股权融资,除了已公布的苹果公司、中国人寿、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之外,腾讯、招商银行、软银等也参与其中。滴滴募资的材料显示,滴滴本轮融资投前估值为230亿美元,较半年前165亿美元大幅提升。以此计算,目前滴滴出行估值可能高达275亿美元。
近些年,媒体从来不乏有这种互联网公司融资、壮大、成功的案例。几乎每天都有创业者在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社会上各种扶持创业的政策层出不穷,各类创业大赛持续不断,“创客空间”、“孵化器”日益增多。随着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的偏爱,“创业”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视之为时代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院所研究员,以及程序员、打工者以及返乡农民工投入其中。在这批创业大潮中,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和职场失意的人选择跟风创业,他们特别喜欢看别人的成功案例、研究别人的成功经验,试图通过模仿别人的成功来获得自己的成功。
然而,模仿别人,真的有用吗?
前些年,老李通过朋友知道老张在东北做手机生意赚了将近一个亿,于是跑到东北千方百计地想挤进这款手机的代理商队伍里。过了两年终于美梦成真,成为了代理商的一员,但这款手机品牌突然开始没落,销量很差。结果不但没赚到钱,还赔的一大糊涂。后来老李听说老刘在深圳做山寨手机生意,听说一年能赚5000万,于是老李又辗转南下到了深圳,打拼了两年终于摸到了些门道,开始做起了自己的山寨手机生意。没想到刚做了半年就迎来了智能手机时代,小米、魅族这类的国产机功能越来越强大、质量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根本不是山寨机能够比的,结果又陪的一塌糊涂。
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前赴后继投入的互联网。但人们都记住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短时间内创造的巨大财富,却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可能有1万家互联网小公司的倒下可能才成就了马云和马化腾。阿里巴巴和腾讯是小概率的成功事件,而大多数人注定会赔掉金钱和时间。
刚刚从失败中走出来创业者王可,意识到了当前创业的跟随模仿之风。他从2013年开始创办大学生求职教育的APP,得到了天使投资,但很快又因用户萎缩而关停。他说,“很多创业其实是泡沫,十之八九都要死掉,只有踏实地做实业才是真正的创业。”王克只是众多失败创业者中的一个,在创业这条路上,曾经比他经历辉煌的有很多,但最终也和他一样归于沉寂。
2014年,由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郭列和一个“90后”创业团队打造的“脸萌”在诞生半年之后,仿佛是一夜爆发,一举拿下了过App Store下载排名首位的成绩。和之前的“I Made Face”、“魔漫相机”等应用类似,这款叫“脸萌”的APP是一款拼脸的应用,通过五官元素的拼接,用户可以快速创造出自己的个人化漫画形象,然后分享到社交平台。
然而,之前类似“脸萌”这样突然走红的APP非常多,它们通常是在某个契机之下,通过社交网络的爆炸式传播突然引发用户的狂热和追捧。但同时也马上面临着内容缺乏持续价值、用户黏性低等问题,“脸萌”最终也没能逃脱昙花一现的厄运。回首当年在各个领域红极一时的APP和互联网公司,大多数已经“死亡”,有的因为拿不到融资正艰难度日。
黑龙江工程学院的90后创业者罗勇林写下一篇名为《90后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罗勇林坦承,他在看了无数90后创业者的成功故事之后,曾经羡慕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也希望能像“脸萌”的郭列一样做一款“现象级”产品,获得千万投资,实现“一夜暴富”。但罗勇林最后的失败教训则是,互联网浮躁浪潮下,不要为创业而创业,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的成功,这种创业思维只能称作是“瞎创业”。
像罗勇林一样,因多次创业失败而退出的人不在少数。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专栏作家吴俊宇说:“悲哀的其实不是大学时期就开始创业赚钱,而是‘创业’二字已经成了大学生‘一夜暴富’的心魔。”
这种“心魔”是怎么来的呢?
很大的原因来源于各种传播渠道中对名人成功故事的包装和渲染、各种成功学的心理暗示、各种散布在朋友圈和微博里的心灵鸡汤。名人成功了,他原来是10,现在是50,中间经历了很多事情,下了不少功夫,做了许多艰难的抉择。这样的故事太复杂不具备传播性,不够好看,不够励志,不够鸡汤。
那什么样的故事才好看呢?他原来是0.01,现在是1000,然后取一个像朋友圈里爆文一样的标题“成为XXX,他只做对了一件事”。这件事可以是“坚持”、可以是“眼光”、可以是“人脉”。这种文章简单、容易接受、又深入人心。看完这类故事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无所不能,因为耳朵里似乎有个声音在告诉你:“只要模仿他的轨迹,像他一样坚持做好一件事或者几件事,我就能成功。”
创业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是3.7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廖廖无几。2015年中国互联网创业的成功几率只有5%。
那么,不看那些爆文,去请教成功者或者听他们分享自己成功故事的讲座,然后自己提炼关键点再模仿他总可以吧?
看一个故事
二战时,美国为了防止飞机被击落,开始研究,要在飞机的什么部位安装加强装甲,减少飞机被击落的概率。他们发现从战火中返航的飞机的伤痕确实会呈现某种规律,有的部位中弹多,有的部位中弹少。为了提高飞机的防御力,直觉上似乎应该在弹孔密集处加强装甲。
不过,有位名叫亚伯拉罕•沃尔德(Abraham Wald)的统计学家指出,与直觉恰恰相反,那些弹孔最稀疏处的地方才是最需要保护的,因为那些真正被击落要害部位的飞机都飞不回来了。只有没被击中要害部位的飞机才更有机会返航、进入统计样本。而且针对此事件的研究写了一篇题目为《A Method of Estimating Plane Vulnerability Based on Damage of Survivors》(一种根据幸存飞机损伤情况推测飞机要害部位的方法)的论文。
这个原理后来被称为“幸存者偏差”。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什么是成功者?其实就是指那些活下来的人。他们就好像是战场上飞回来的飞机,让这些“幸存者”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他们会理所当然的看一看自己身上的“弹孔”,然后告诉别人,这里需要保护,那里也需要保护。而我们通常很难看到那些真正在要害部位“中弹”的创业者,其实这些人的故事、这些人的经历,才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
马云曾说:成功学课程听一两次可以,听四次、五次,这人就被废了。很多时候少听成功专家讲的话。所有的创业者多花点时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少听成功学讲座,真正的成功学是有心感受的,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
看成功的案例,永远只看到别人;看失败的案例,往往容易看到自己。因此,与其每天看成功案例,想怎么模仿别人的成功,不如经常反思自己或别人的失败案例,多分析案例中不妥当的地方,以此为镜,让我们能活着飞回机场,成为那个“幸存者”。
END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击“喜欢”;若想获取更多好文,请点击“关注”
提供思想和方法,节省职场人的试错成本和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