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刘润老师的一篇公众号:如何像个成年人一样工作?文章开头有一段员工和管理者的对话:
“唉。这个项目我跟了大半年,天天加班,结果还没做好。真是太糟糕了。”
“这也不能全怪你。我知道有很多困难,这个项目我知道的。”
“但是为什么别人就可以,我就不可以呢?”
“我看见你做了很多努力。你已经尽力了。”
“努力有什么用?我这么努力都还是不行。这真是太糟糕了。”
“是啊。真是太糟糕了”。
这段话我太熟悉了,去年一年我都是这么安慰我下面的主管们。刘润老师说,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安慰员工,证明他其实还不错,员工也会不断的照单全收,然后继续控诉,他已经很努力了,但是结果还是很糟糕。员工的潜台词是:虽然我尽力了,因为市场,人员,资源等等客观问题,但是结果还是很糟。每当看到下面的主管来跟我说:组内员工都很努力的在拜访客户啊,就是没业绩啊,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啊,怎么办呢,看不到希望啊!每当这个时候,我会陷入他们的情绪中,我会内疚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我急于证明这不是他们的错,安慰他们不是他们的责任,安慰他们个人已经很努力了。刘润老师说不要再玩这样的游戏了,像个成年人一样的工作。一语惊醒梦中人,公司请我们来工作,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发泄完情绪以后,有分析问题是什么吗?有复盘计划吗?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吗?如果需要有改变,就不能只停留在情绪发泄上。
我在审视自己为什么把对方的情绪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为什么明明很公平的环境,我会内疚是不是自己造成了他们的绝望的局面?这可能也是女性管理者一个特质,我们很容易跟对方共情,这绝对是职场中女性的一个优势。但是如果过于共情的人,以致于全盘接受了对方的情绪,没有引导对方进行思考和行动。大家在一起只是找了心理的安全港湾,互相安慰对方都尽力了,我们没做好,是因为运气不好,是因为这个员工不好,其实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管理问题。
去年经历了一波离职高潮,我也一度以为大家离职的原因就是他们离职时候说的,压力大,感觉不到希望。今年再继续跟离职的同事互动中,大家都会透露,其实在公司没有什么压力,虽然说目标不容易完成,但是每天并没有为目标付出努力。为什么我们的主管感到很疲惫?主管个人业绩很好,但是员工业绩不动,小组最后还是完不成任务。而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只看到了主管的辛苦,没有引导主管怎么把压力分解给员工,怎么管理员工。我和主管都没有做好角色转变。主管还停留在销售精英的层面,自己能做好,还不会怎么管理和带领大家做好业绩。我还停留之前做主管的管理模式里面,还只是从情感和关怀的角度去管理,总希望一片和谐,总不愿意给任何人压力。这是自己要面对的管理问题。
今年做出来很大的改变,直接对主管沟通了这个问题,他们要对结果负责,员工没有目标感,员工不努力,员工努力了没业绩,主管做了哪些努力和工作来帮助大家?我今年只做了一个小小的细节改动,大家的动力就完全不同了。之前每天会发给大家签单的情况,都是主管发到自己的小组群,有的一个月挂零,说起来很急,实际上也没有为做额外的努力破零。今年学到一个方法:时时做业绩排名发群里。最后一名就马上紧张起来了,再也没有人可以无视自己零业绩了。去年大家每天也是知道谁业绩高,谁业绩少,只是没做排名,大家就没有太多紧张感。方法总是有的,在发泄完情绪以后,一定要有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按照之前的模式工作,如果想改变结果,那就得改变行动。之前都是给自己列举要做哪些事情清单,今年要给自己列一些不做哪些事情的清单:一、面对没有完成成果的主管和员工,不再安慰。这不能让我们解决问题。二、不要取悦所有的同事,不要为别人的好评做事情,这会让我没有作为,也会让我失去自我。三、不要不敢给大家压力,因为选择销售,不努力都赚不到钱,没有好的收入,员工还是会离职,还会带着怨气离职。
如果主管和员工再来跟我说很绝望,看不到希望,都很努力了,大家也都很努力了,还是没有结果。我要问他:你感到失望以后,找到了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你打算怎么调整呢?还是一直这样失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