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问世:陆羽与茶的独立时代


      据统计,《全唐诗》中仅“茶”与“茗”两字共出现1227次,宋朝茶诗759首,金、元茶诗共132首,明朝茶诗共242首,清朝茶诗共510首。对历朝历代咏茶的文人来说,不同人饮不同茶,品尝到的滋味各不相同;不同人写不同茶,讴歌的心境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流露的是苦味过后淡淡的甘甜,有些人追崇饮后如一缕清风袭肤而来的清爽,还有些人表达的是淡然若茶的处世态度。

      而正是在同时代,出现了《茶经》这样一本系统的茶著作。公元780年陆羽所著《茶经》之内容,与时代需求不谋而合,7000余字的《茶经》填补了世界茶学领域专业著作的空白,也摸准了政策的“文化脉搏”。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科的发端,那么《茶经》就是茶学成为系统性学科的源起,而之前关于茶的记录都是零散的知识积累。《茶经》成为唐代政治家们宣传茶文化、倡导全民饮茶、刺激茶叶消费的经典名著。

      根据史料文献记载中描述,其貌不扬、口齿不清、性格古怪、默默无名的陆羽(字鸿渐)也一时间也就名声大噪,成为政商各界推崇的对象。陆羽晚年深得唐皇厚爱,多年隐居江南,游历茶山。这部唐代的经典茶著作,也在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变成刺激茶税政治宣传的“软广告”。

      有趣的是与《茶经》同时代的《封氏闻见记》中所记录的“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有常伯熊者,又为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宫朝土无不饮者”,两次提到的是《茶论》而非《茶经》。

      中国传统文化中,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经为永恒之真理,而经书则被视为普世经典之作。中国可以称得上经书的作品有着特定的标准,如代表儒家经典的《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道家的《道德经》,医家的《黄帝内经》等,能称为“经”的作品屈指可数。

      按《封氏闻见记》的说法,如陆羽最初所著为《茶论》,最后才成为《茶经》,不知是否是当时统治阶层出于茶文化推广的考量,才将《茶论》荣升为《茶经》,让世人作为茶学纲领传播。

      唐朝以前,茶的身份一直都不明朗,喝茶的概念也没有形成。茶因为带有苦味,人们在食用时会添加各种东西,例如,盐、胡椒、姜、桂皮等等。早些时期,饮茶风气的形成和传播非常缓慢。

      到了唐朝,喝茶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相反,把茶当菜吃、当药用的现象自然就少了。这种状况之所以会在唐朝出现,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以中草药为基础的中医文明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度,人们找到了更多更好的药物来替代茶的药用功能。

      陆羽在公元758年改写了茶的命运,他是“茶”的缔造者。陆羽写了一本《茶经》,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因为这部书,茶才真正成为“茶”。茶字之前有很多写法,有茗、荼等等。“茶”字就是陆羽定的,这是对一片树叶的重新定义。

      在陆羽之前,茶的身份有些模糊,煮茶的时候,跟葱、姜、桂皮之类的一产起煮,就像做汤一样。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被独立出来了,有了固定的程式,煎茶变成一种仪式性的形态。陆羽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把茶的饮用功能固化下来了,把它的食用功能和药用功能给弱化了。

      在任何时代推广文化,著书立说被有影响力的人群推荐,宣扬永远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茶经》被当政人士不断力荐,用于向南方中高层权贵及文人雅士阶层推广喝茶的种种益处,科普用水煮茶的方式、茶具茶器的选择及茶道文化等林林总总。

      这本唐代的“格调”书深深影响了唐代的文人阶层及普通民众,夜晚与友人在亭中共品茶汤、吟诗答对、挥笔泼墨成了附庸风雅的生活典范。

      治世修文,化育人心,政治加文化不断推动着茶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的普及。唐代茶叶种植地区已扩展到峡州、襄州、寿州、常州、绵州等地,这些唐代帝国国库的绿色黄金,在唐王朝版图上的各个山间溪谷不断生长,经蒸压制饼后销往各地,化作百姓碗中的幽香回甘,也为王朝带来可观收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