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听到水龙头的流水声我才恢复了意识,因为总是梦魇,我睡醒的时间总是不固定,在梦里四处奔走,怎么也睁不开眼,醒来之后依然疲惫不堪,对于这个事情我已经习惯了。
我姐夫在做饭这件事一下子让我清醒了过来,我飞快的下床去厨房,试图从他手里抢来要洗的菜,因为他受伤的手指还没完全好,本该是我做到的。
我说:我弄吧,你下次饿了叫我一下,我睡觉一直在做梦,醒不过来。
他说:你别管了,再睡会去。
就这一件事情让我在我心里反复思虑了一下午:我觉得他一定会在心里想我是个很懒的人,我觉得他一定是不满我睡太久才不让我帮他,我觉得住在他家我应该“勤快”一点……
这么多的我觉得都在吃饭的时候被打破了,因为一切如常。
也就是说,这么多的“我觉得”都是我臆想出来的,当然,也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是真的。
这大概就是我这种高敏感人群的日常,过度解读别人的行为,过度在意发生过的事情,加重潜意识的压力,以至于一直以来我都无法和“高敏感”和解。
但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博主说的话让我醍醐灌顶,她说:高敏感其实是上天赐予的超能力。
1.
一直以来我们对高敏感人群的印象就是:内向,想太多,容易emo,社恐。
确实如此,高敏感的人总会对身边的事物观察入微,容易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做过分的“阅读理解”,我们总会在第一时间感觉到被人“厌恶”的危险,也能最快的在喧哗中体察到自己的“孤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小摊上买水果,卖水果的爷爷或奶奶很热情的邀请你品尝,尝过之后发现它并不好,但是却不好意思去下一家,而是买了不好吃的水果,甚至还在他们“添个整数”这样的话中被迫买了很多。
以前我总是干这种事情,不止是对陌生人,对于向我求助的朋友,我甚至会因为帮不到他而十分愧疚,接着放下自己的事情帮他去寻求帮助。
害怕冲突,自我责怪,畏手畏脚,吵架愧疚选择忍让,放低自尊,苛责自己,要求自己善解人意,热情大方,助人为乐,这就是我们这类人的特点。
所以我的人生信条常常是:不能亏欠别人一分一毫,至于别人亏欠我什么……别人不会亏欠我的,大多数事情都是我的错。
直到去年被一个认识半年的朋友说“你根本不值得被爱”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偏执。
彼时对于破裂的友情,我揽了一切过错,试图给彼此留个美好的回忆,但是她的连番指责和颠倒黑白让我心惊。
大概是从那以后,我慢慢意识到,苛责自己是不对的。
2.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意识到自己是妥妥的“高敏感”,但是我并不想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太敏感”“想太多”是负面评价,代表我并不好相处,会让人觉得有负担,接着又开始苛责自己。
博主在视频中也提到了这些高敏感人群的“特点”,但是她话锋一转,进而提出了高敏感的另一面。
她说:高敏感人群其实很普遍,每五个人当众就有一个,这样的人通常神经系统发达,想象力丰富,内心世界丰富,具有惊人的潜能。
高敏感其实并不是负担,神经敏锐意味着他们有做思想家,道德和精神领袖的潜力,他们往往责任感,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高敏感孩子很少欺骗他人,没有自私行为,在面对道德两难的情况时往往会选择对社会无害的一项。
同时他们具有极高共情能力,美国伊莱恩.艾伦发现:高敏感人士的大脑共情区域比普通人活跃,因此更能感同身受,与人深度交流,能够察觉到更多信息,抓住话语重点,建立深层关系。
除此之外,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很多人都会成为作家或艺术家,他们十分具有创造力想象力,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和星月夜,拥有超乎寻常想象力,十分敏锐洞察力,可以捕捉到别人忽略的信息。
用罗丹的话来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样看来,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能够扮演朋友中的“智者”和倾听者,想法千奇百怪都是有迹可循的。
3.
事实上确实如此,如果一定要说自己有什么优点的话,大概也就是以上内容:善良,从无恶意,不喜欢亏欠别人,一般只会道德绑架自己,事情发生时首先会自省,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尽力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能够在朋友们困惑的时候一语道破矛盾点……
其实不用听别人说,我们也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高敏感常常让我们内耗,疲惫,心情低落,但同时它也赋予了我们许多别人没有的能力,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作为自己主观来看,更倾向于苛责自己“坏”的一面,而不是欣赏自己好的一面,直到有别人这样肯定我们,才有可能让我们相信,我们很棒。
虽然现在大家都在追求“钝感力”,但是我们也不必太过苛求自己,每个人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高敏感就像是磁带的ab面,有困扰,但有优势,我们如果一味地追求钝感力,反而会失去了自己本来贴心细腻的特质。
所以,与其一边抗拒高敏感,一边无力改变高敏感,反而陷入“内耗”的怪圈中,倒不如把这份细致用来发现自己的美和身边的美。
在我看来,减轻自己和身边人的负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自身。
我们之所以会整日沉迷于“对方不回消息是不是讨厌我”“她跟我说那句话是觉得我做错了”“我太敏感了,所以没有朋友”这样的心理活动中,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别人身上,揪着自己的一个缺点,放大到否决自身,事实上只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映射到别人身上所导致的。
从现在开始,要放弃要“人人都喜欢你”这个目标,也不要纠结于“高敏感”这个标签,你就是你,敏感也好钝感也罢,你所拥有的东西,是缺点就尽可能改正,是有优点就将它发扬光大。
无论敏不敏感,都是一种人生体验,既然存在磁场,敏感的人也就能够和敏感的人相互吸引,彼此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