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组织,首先得益于一位伟大的领导人,而一位伟大的领导人,肯定有着趋同于常人不一般的领导力。
领导力是一门艺术,一门哲学,不是一种能力这么简单。在未来,领导力不再是只需要领导,管理者掌握的艺术,哲学,而是人人都必须具备的一门学问。
具有优秀领导力哲学的领导,他们的平民思维则表现在更多的去关注公司或企业中占大多数数量的基层员工的成长,这就跟一个国家领导人一样,时刻关注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
而精英思维指的是企业或公司领导人除了关注基层的工作人员,不是说就关起门搞“闭关锁国”政策,不进步了,不创新了,不合作了,肯定不是,还要更多的去向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学习,进行资源整合与开拓。
比如企业或公司搞业务拓展,合作创新发展,国家搞外交等。
在毛泽东身上,很多人只看到了教员的一个方面,他是把平民思维应用到极致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他就是靠平民思维获取革命胜利的。能读懂到这一点的,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也不能否认,如果没有精英思维,在1921到1927这段时间,就没有革命铁军组织。
其实,毛教员是一位把平民思维与精英思维两者融合运用的典范。
只有当一个人同时拥有平民思维与精英思维,并把两者融合在一起,融会贯通的去应用的人,不仅能做成大事,而且可能做成伟大的事。
1:平民思维与精英思维
明代哲学家王艮,他是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的得意门生,曾经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过平民与精英思维,他本人就是这一方面的倡导者。
什么是平民思维呢?
指的就是“人道主义”。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什么孙中山的国民党没有成功?为什么蒋介石没有成功?又为什么军阀主义没有成功,帝国主义没有成功呢?
答案,真相的确让人吃惊。难道是他们不懂团结吗?难道是他们不懂聚人吗?
不是的,那为什么偏偏唯独毛泽东成功了呢?
嗯,当时的国民党有国民党的组织,蒋介石有蒋介石的组织,军阀有军阀的组织,帝国主义有帝国主义的组织,他们输就输在了不懂如何去聚拢绝大部分普通工农的力量,因为当时的中国,几乎普通工农占了中国人口的多一半。
他们只会对普通工农实行压迫,烧杀抢掠,打击,又怎么会去同情与联合柔弱的工农大众呢。
所以,他们都违抗了人道主义,违抗人道就是在违抗天道,失去人心,违抗人道主义,比失去任何东西都要可怕。
而只有毛泽东心里装着普通工农,他会为那些惨死的普通工农大众而落泪,感到不平,深表同情。
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有着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与工农大众生在一个天地之间,就像鱼儿同生于一片湖泊一样,他就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而这是前面的那几个领导人都做不到的。而且你也要知道,毛泽东就是一位平民出生,一位劳动者,而**平民的成功只能依靠平民来实现。
而且平民思维是“道”的另一个含义,即明代哲学家王艮说的“百姓日用”。说的是天,道,性,命等儒家终极关怀的东西,它们并不是以前那些学者的专有物,而道就是表现在百姓的日常事物中,道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王艮曾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
什么意思呢?来解释下,就是说离开百姓日用,离开家常事,就没有道可言。即使你去专注研究天,道,命,性等领域,如果不能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就是处于极端。
其实,从王艮的这一理论来看,就是把以前那些以儒家修身为主的学者,读书人,知识分子来说,把他们学习到的文化知识,精英文化传递给底层的普通平民,让修身修学这样看似只有学者,精英才能做到的事情,也可以让一般普通平民,百姓去自觉主动的追求。
就像如今,我们之所以读书,绝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名与利,也不是显得自己有多么高尚,炫富,炫存在感,也不是证明自己学识多么渊博,而是读更多的书,让自己变得优秀的同时,去帮助你能帮助的那些人一起变得更好。
那毛泽东何尝又不是呢?他读那么多书,甚至终身投身学习,提升自己,不是为了自己的名与利,而是为了普通平民谋取利益,为民请命,为整个泱泱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何尝不是。曾国藩虽然年轻时求学为了考科举,功成名就,但是那是他那个时代,也就是晚清时期的性质,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打通科举之路,有了这一步,才有了他后来挽救大清朝,成为晚清朝四大名臣之一。
在他人生的后半生,由于人生阅历丰富后,他开始厌恶官场的那些勾心斗角,也渐渐对官场的名与利失去了兴趣。后来又通过不断艰苦的学习,奋斗,修身养性才让他能获得大的成就,主要是他立了一个大志,通过修身养性,做圣人,影响了他自己的同时,也影响了别人,更是挽救了整个大清王朝。
还有孔子,王阳明等这些人都是这样的。
那明代哲学家王艮也是一样的,他出身灶丁,从小参加煮盐劳作,他对儒家经典的掌握是实用性的,这决定了他要走的绝不是科举入仕做官吏,兼学者这条通常士子所走的路,而是以从《大学》、《论语》、《孝经》这些最浅近的儒家启蒙读物中获得的知识,与自己在实践中的体验相结合,走一条以道化俗的道路。
而平民思维体现在毛泽东领导力中的向心力,打造组织上,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数量庞大的工农大众,凝聚人心,站在统一革命线。
精英思维体现在毛泽东为了实现革命胜利这一伟大目标,在保存自身的情况下,只要是对革命胜利有益,哪怕是跟比自己有钱,有势,有枪,有炮,有资源,强大的竞争对手合作或竞争,也不惜一切代价做资源整合的能力。
2:毛泽东的平民思维
在经过了北漂,海漂艰苦的岁月后,毛泽东依旧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自从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他又要开始忙碌起来了。
干啥呢?当时他已经是中共湘区党的负责人,那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也没有太多的事务要处理,于是他还是做自己的事,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书,创办夜校,以及文化组织活动。
他为什么做这些活动呢?这就体现着他在做教育方面表现的平民思维,也就是王艮说的“百姓日用即道”,体现在教育上就是“**有教无类”。
什么是有教无类呢?这是孔子的一个教育哲学。
指的是对任何人都给以教育,不分高低贵贱。
当时的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支持下,他开办了夜校,参加学习的有黑铅厂工人,电灯公司的职员,人力车夫,菜贩以及铁路工人等等。
他还办了“补习班”,为那些想学算术和语文的18岁以上的农村青年补习文化,这让乡下的一些泥腿子第1次走进了第一师范,宽敞的课堂,他们皮肤黝黑,衣衫褴褛,身上散发着汗味,在课堂上,嚼着烧饼和油饼。当有人试图把他们从第一师范赶出去的时候,而毛泽东却站出来为他们说话,他说服饰和饮食习惯只是小问题,不碍事就行。
在毛泽东的教育工程中,最为出色的是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他在1921年秋季在船山学社成立,学生高达200多人,就连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以及他的媳妇杨开慧都在里面帮忙。
在20世纪那样艰苦的年代,如今的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毛泽东的这种教育方式竟然能影响早起的手工工人主动愿意学习世界历史,那是真的不一般,而如今不要说是学习什么世界历史了,连主动学习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的。
在一大后,毛泽东开始把重心转移到农工运动上,准备搞共产国际,他认为这是中国的未来。
不久回到湖南东部,当地的一个叫安源的小镇成了他的主战场,从1921年底到1923年初,毛泽东4次到安源,他总是深入基层,他住在矿工家里,查看矿井,勤做记录。
成立共产党小组,工人俱乐部,工人夜校,后来夜校取消后又成立日校,毛泽东亲自教学,在1922年的安源工人运动成功罢工后,直接促成了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的诞生,也就是说当时4亿多的中国人口,已经有200万产业工人,后来又开办阅览室,合作社,工人议事会,其中有60以上的工人参加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工人俱乐部,在这一年,他基本什么也不干,就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忙着建立一个又一个组织。
后来又领导6000多名泥木工人罢工,直到1921年时,他已经成立了各种各样工会组织,成员包括石匠,理发匠,纺织工,裁缝,排字工等各行各业工人。此时又南下衡阳,在第三师范建立党组织,工作按照他预期的那样前行,两年时间,湖南就有了20多个工会组织和50000多名会员。而湖南的共产党员也由开始的10人,一年后增长到123人。
在1925年,他离开韶山到了几个县,还有更远的地方,他住在农民家里,考察农村状况,听取农民的意见。他的笔记本记得满满的,这也是调查得到的资料,他主办平民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平民百姓的文化水平,他也认识到反叛不仅是受伤的心灵的反抗。而是中国未来,人民的前途。
由于这一年,白色恐怖的笼罩,到处都是工农起来反抗的心声,到了一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经上升到995人,到11月份达到10000人。
这也就让他后来得到一个真理:**伟大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3:毛泽东的精英思维
由毛泽东在他的《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表明了自己希望广泛联合的想法。此时,他已经认识到应该把重点放在找同盟军上。
在1917年在广州任职政府首脑的孙中山突然被军阀扫地出门,西方国家抛弃了他,军阀也放弃了他,此时,在1923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尽管共产党内部很多人不是很赞同。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1923年,毛泽东来到广州与孙中山洽谈合作问题,并指出:一定要有革命的大联合,不能孤军奋战。
可能很多人觉得怎么可能和竞争对手合作呢?
原因是当时的国民党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毛泽东一直认为中国的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这一时期是站在统一战线的。
在这期间,国民党在2月份成立一个叫农民部的组织,正合了毛泽东的心意。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前期都没有搞过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党是比较农民力量的。
在1923年期间,他在国民党期间写了很多文章,所表明的观点也很明确,他把商人看作是革命的所在。
但是有一条主线基本没有变,那就是他认为人民是最为重要的力量,只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商人才有资格成为革命的力量。这一时期的想法只是他的一个设想。
当然啦,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终归是毛泽东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没有别的叉子出现,与国民党统一战线可能是走向“民众大联合”的第一步,才能使中国复生。
在五四运动,农民问题也没有得到重视,而农民占整个中国的85%,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注意到农民有革命成功的能力。
等到召开完广州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后,毛泽东开始重视农民问题了。
当时,有一位农民组织者,叫澎湃,他是地主的儿子,但他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为贫苦的农民而奋斗了。在当时,他是国民党设立的农民部部长,1924年在广州成立农民运动讲习所,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帝国主义为目的训练农民的学校。
这就和毛泽东恰恰不约而同,两人一起共事,毛当时担任讲习所老师,讲的特别好,由此影响了很多农民,而讲习所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开端,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此后,毛泽东在国民党一边接手国民党工作,一边搞共产主义事业,甚至把血缘关系都拉了进来,所有家庭成员都成了革命的一分子。
之后,国共形式有变,孙中山去世,手中有枪的蒋介石继位,开始。
而当时的毛泽东依旧担任讲习所教员一职,他的目的就是训练与培养全国各地的农民干部,来指导这场社会变革。而且因为讲习活动所得到很多人拥护,共产党内部这时也发现,没有毛泽东回来领导还是不行呢,之后毛泽东也在共产党中的位置不断上升。
在1926年立马召开中央全会,农民部成立,毛泽东担任负责人。在此期间他又发表多篇讨论农民问题的文章。这时他也意识到,共产党没有掌握全部的农民运动,而且怎么能把农民部设立在像上海的大都市呢?非常不合时宜。
这也就有了后来,他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农村,也就有了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也就不难看出,毛泽东为什么能站在政治舞台的中央呢?
其实,答案呢,毛泽东在他的《毛选》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已经提到过。
也就是在国共两党合作期间,毛领悟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关系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期间让他认识到了农民才是革命的重要力量这一重要结论,他开始重视农民问题了。
他所关注的是谁能支持他的事业?也就是革命为了谁?
毫无疑问,毛泽东指出,革命为了占据中国的大多数穷苦人。其中农民又分为贫农,中农,富农,这在《毛选》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节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而这些问题的重要程度超过了一切政治方法问题。
在1926年2月,毛泽东在广州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半年后,在去北京路上又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开篇就提出的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于是,毛得到一个重大结论: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农民,只有农民才能使旧中国站起来,建立新中国,即便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也要完完全全依靠这股强大的力量。
后来,由于时局有变,国共关系僵化,毛泽东开始意识到,国民党的旗子不能再打了,此时他转向了枪杆子,完全脱离了国民党,来始领导农民起义,也就是“秋收起义”,想通过有组织的行动用枪杆子夺取政权。
于是,说干就干,立马叫人设立了一幅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旗子上是斧头,镰刀和五星三个图案构成。
虽然后来的秋收起义的失败给他带来了重大不好的影响,但是他依旧坚持以后要用枪杆子去走自己的路。
4
最后总结一下:
毛泽东的平民思维告诉你,要善于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是说把你的朋友,你的支持者搞的多多的,毕竟一个可以走的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
同时,毛泽东的精英思维告诉你,在你实现你的理想与目标过程中,在不破坏自己与他人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为实现你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做资源整合,不要搞“关起门来蒙头学习”,要学习,但还要跟比你强,比你有资源,甚至你的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去学习,不断迭代,不断创新。
而其实,平民思维与精英思维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
在使用平民思维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就是提升你的圈子的过程中,你不仅可以接触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普通的朋友,也会认识比你段位高的精英朋友,得到他们的帮助或资源整合。
同时,当你用精英思维在认识一些比你段位高的人时,你在接触他们的圈子后,你又会认识到他们圈子里的一些普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认识一批批比你段位高的精英朋友。前提是你自身具有价值。
当然啦,不管是精英朋友,还是普通朋友,他们都是你学习的对象,既要像不如你的人学习,也要像比你段位高的人学习,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那就是吸收别人优秀的方面,来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当一个人同时拥有平民思维与精英思维,并把两者融合在一起,融会贯通的去应用的人,不仅能做成大事,而且可能做成伟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