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阶段,印尼时装设计师叫阿诺德普特拉 推出了一款价格昂贵的人脊椎骨手包,也把他推上了人性的审判席,尽管诉诸法律后,证明了该手提包的制作过程完全合法,但口诛笔伐已是再所难免, 可能“人渣”“禽兽”“败类”纷至沓来……已不足以浇灭众人心中的正义之火。但愤怒之余,我们不免会问这人性扭曲后的原因。
销售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消费,更多的是为了“自我展示”。为什么说消费的关键不是拥有商品,而是自我展示呢?这是因为,人都有自我炫耀和自我推销的渴望,人们购买商品和服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享受,更重要的、也往往被忽略的是,人们在不自觉地通过消费来炫耀自己作为配偶和朋友的生物潜力。这是一种消费主义的“自恋症”。
早在1914年,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就提出了“自恋”(Narcissism)的概念,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Narcissus)。据说,那喀索斯长得太英俊太迷人了,他拒绝了森林女神厄科(Echo)的示爱,反而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终在顾影自怜中化作了一朵水仙花。
正如老话:买的不如卖的精。这一法则也被市场人员知晓。市场营销人员发现,不管自觉不自觉,人总会有目的地互相夸耀和伪装自己的个人特质和优点,至少在潜意识中是这样的。尤其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现代的消费者们会想方设法地进行自我推销,通过自己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来互相夸大自己有多么健康、聪明、人缘或卓尔不群。当你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见证这一幕,有人喜欢晒事业、晒交际,有人喜欢晒旅行、秀恩爱,也有人喜欢标榜自己的音乐品味、文学偏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发朋友圈?原因就在于,人都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本能欲望,都希望自己的形象看起来更美好,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实际上更聪明、更善良、更有趣、更受欢迎、更值得尊敬。包括汽车贴纸、手机壳等等,其实都是一种自我展示。
曾经在一则经典心理实验中:假设有人站出来说,我们应该把自己的IQ分数文在额头上。相信,你会认为,怕是只有拥有超高智商的人才会自愿地把IQ分数文在额头上。一开始可能确实是这样:只有IQ超过150的人才愿意这么做。但随后,那些IQ在125和150之间的人就会想要证明,即使自己不是天才,但也比其他大部分没有文身的家伙聪明多了,于是他们也加入了文身的行列。接着,所有IQ在100和125之间的人也会想要证明自己至少不比剩下的那些人愚蠢,于是也文了身。依此类推,遍及所有的IQ区间;甚至就连智力略显迟钝的人或者他们的监护人也会尝试证明他们至少没有太傻。于是,所有的人都在额头上文了自己的IQ分数。
现实中人们的自我展示行为要复杂得多,而且往往喜欢夸大事实。商家也经常利用消费者的这种自恋心理来进行营销。最经典的案例大概是帕丽斯·希尔顿的自有品牌香水“Just Me”,这款香水散发出的是“唯我论”的气息,意思就是“只是我”、“就是我”,不是你也不是我们——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的商品都很便宜,而自恋型的自我刺激和社交展示商品则往往比较昂贵。
销售心理学家亚当·斯密就曾观察到,维持人类短期生存的两种无可辩驳的必需品,即空气和水,都几乎是免费的。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分别活不过3分钟或6天。生存几周所需的第三种必需品,即基本的素食类食物(谷物、豆类、水果、蔬菜)也都非常便宜。那么,从生存主义者的角度来看,除了空气、水和食物之外的一切都可以算得上是奢侈品。所以说,生存的成本很低,但炫耀很贵。说到底,消费主义并不是“物质的”,而是“符号的”。它主要关注的是符号、象征、形象和品牌的心理世界,而非有形的日用品的物理世界。而且,人们倾向于炫耀自己能够承担的最昂贵的符号。
说到这里,相信我们睿智的读者以及感受到,这“人骨手包”背后“昂贵”内涵,它挑战了人性的极限,只为追求那极致的“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