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半截诗”的意蕴

赋予“半截诗”的意蕴


在古代师父收徒弟,师父给徒弟传授武功,但做师父的怕徒弟对自己有异心,总的留个后手。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写诗也一样,写一半,留一半。诗歌应该由两部分组成,诗人自己的话语和读者的话语,也就是写出来的和读出来的两部分组成,诗人的初次创作只能算是“前半截”,而到读者所阅读的文本时才能算是“后半截”,才是一首完整是作品。鲁迅说:“感情太烈,不宜作诗,他会将诗美杀掉。”但诗人往往又在感情最浓烈的时候才有灵感,写出的才是完整的作品。郭沫若也说:“真情的流露就是好诗。”但感情充沛也就造成了诗歌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就使诗歌失去了再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这样的诗歌只能活一世,犹如夏蝉,噪声之后随之消亡。

怎样的诗算是好诗?好诗又有怎样的标准,这不是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或是哲学家能够解决的问题,读者因阅读水平(鉴赏能力)的不同,好坏也就不同,但在我认为,好诗起码能给人一种启迪或者是说超乎自己以外的联想,能给读者营造一种特殊的空间,这种空间就是诗歌在创造力所导致的,有如凤凰涅槃,是全新的。接触诗歌很早,以至于很久以前的诗中常常出现城市以外的景象,例如炊烟、黄牛、不知名的小草,最后难以忘怀的还是得到一个好吃的或者好玩的,今天拿出来吃一点,明天拿出来吃一点,每每尝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是自此养成的习惯,不管是生活还是写诗都习惯留一手,中国画讲究留白,讲意蕴,诗歌讲究意境,生活讲究淡然,闲适,不管做人做事,留一个退可守,进可攻,水满则溢,弓张则折。

现实中,很多事也一样,现在的城市变化实在太大,一个暑假,你所熟悉的城市就让你觉得陌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早已散失殆尽,已无一处留白之地。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说到社会,聊到诗歌,说这是一个物竞天择的时代,每一天都在“杀伐”,不关于人类,却关于未来。

那些被留白的事物色彩斑斓,诗歌也是如此,生活亦如此。留白是为了更好的填充,星辰无际,月盈以充。



2018年10月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个题目是互文,意思是为“诗”和“文”正“名”和“义”。 为什么起这么个题目?因为很多年以来,“诗”和“文”的概念...
    悦读生活阅读 2,745评论 0 8
  • 妖精身小才智高,凡夫俗子难支招。 人若随妖能如何,是人是妖不计较。
    徐一村阅读 216评论 5 3
  • 满江红/纪念七七 那座桥边,勿曾忘,勿曾忘耻。 想当时,倭侵吾华,外关占矣。 怎奈猖狂新挑事,那能看国衰遭弃。 宛...
    诗者如斯夫阅读 710评论 6 11
  • 高原苍穹下,这一条开往青藏高原的铁路就像一卷展开的画轴,一扇扇车窗,一节节车厢,载着一个个故事和心愿,从古城西宁走...
    DaDa酱阅读 1,464评论 10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