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想投入时,总有拖延拽着我

每当我开始想100%投入到自己的目标,总有拖延症拽着我。或者说这时头脑里会有一些声音跳出来,比如

你不用那么努力

你努力给谁看呢

你没必要证明自己

你听到过没?

我经常有这样的声音像怪兽一样缠着我,我还让它缠着我多年。。不胜其扰,却也熟悉。

我想用第一人称和自己对话的方式分析分析这些信念对我的影响,好坏不说,一判断就进行不下去了,先看到问题和其原因。

你不用那么努力

(这个声音来自母亲,她总说你安稳的去上个班就好,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影响深远,好像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种辛苦的事情,或许是因为她自己很辛苦所以不想我辛苦,而恰恰可能一种不当的仁慈,可能也是一种依赖的变相表达,更准确的说是变态表达,是作为母亲私心的爱,如果更好一点的爱或许是出去工作一定会辛苦,你辛苦的时候记得给妈打个电话,我一直都会支持你)

你努力给谁看呢

(这是一个来自社会压力的声音,好像我一努力显得别人多不努力似的,这也是一种讨好,讨好周围的人,讨好的模式是和关系有关的,害怕破坏关系,就憋屈自己,然后把自己憋死,可是说出这种声音的人他们可能是更努力的一群人,你听了她们,认同了她们,你就落后了,倒不是他们一定故意这么说,而是他们很可能也是潜意识里的选择,就像你潜意识里选择了讨好)

你没必要证明自己

(因为认同了前面的声音,所以你不去做,就开始自欺欺人,说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然后头脑里给自己一个声音是:我没必要去向谁证明自己啊,可是不向谁证明,难道也不要向自己证明吗,你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好吗?

没必要证明这句话完整的说是在说我已经够好了或者我接纳到自己的好和不好,那么你们说什么都不重要,我不用向你们证明,但是因为认同了前面的观点,你开始压抑自己憋屈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好来满足他们,却没有满足自己对于自己的认同,下意识你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可是不敢发挥,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动可以支撑,那这蜜汁自信就会划等号于蜜汁自卑。

怎样打破呢?

回到一个一个观念里去解剖。

先分析一个关系比较大的家庭信念的影响,

1.你不用那么努力,你做一个安稳的工作就好了。

首先这是对于你本身的不了解,母亲如果是个很不安于现状的人,你就不太可能安于现状,即便在信仰的熏陶下去学习学会知足,也会有一颗不安分跳动的内心一直想做点什么,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耶和华上帝给我们自由选择的意志,那我可以选择一个我既喜欢又知足的平衡的生活,不需要憋屈自己的能力才能知足,所以这个信念并不来自于信仰,而来自于父母的声音。安稳的工作不辛苦吗,格子间里的人际关系不辛苦吗,要和老板打交道不辛苦吗,我一个认真负责能力好的人肯定会往上走,管理团队不辛苦吗,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一样会辛苦,那么既快乐又痛苦是一件很爽快的事情,痛并快乐着怎么就不能做了呢。

而且喜欢的事情做得好,痛和快乐是呈反比的,初期比较痛是真的,经济压力、对自己的认同摇摆、各种舆论声音带来的焦虑,同时这个痛的过程也是培养逆商的阶段,在面对困境挑战的时候,我学到了什么?

我可以学到专注力,专注在手上的一件小事、

学到面对自己的局限,试着去突破局限学习更多或者找到没有我的局限的工作伙伴、

学会屏蔽外界的压力和声音,跟随自己的内心。

人的原始驱动力就有本能的想要逃离痛苦,那么我们就不会让自己在这个痛苦中间停留太久(除非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要去看医生),逐渐离开初期的疼痛,伴随而来的快乐能很大程度的缓解掉那些迷茫的痛,当然非要说痛的话。我更喜欢说的是挑战,你完成了那些挑战。那么辛苦就是值得的,当然非要说辛苦的话。

真正做喜欢的事情其实没有特别辛苦的感觉,就像我现在在码字,我很喜欢,我打几千字多辛苦啊,可是一点辛苦的感觉也没有,可能时间长了会有,同时更多伴随着理清自己头绪的快感更舒爽。

所以根本信念是做喜欢的事情就是很快乐的,中间面对一些挑战我都很想去突破和解决掉,然后我会更快乐啊。当然这是对于工作而言的,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是做了会有意义的,可能一开始并不喜欢,但是会有长远的好处,比如上帝给你的使命。有时候我们并不那么喜欢,但知道这是使命,我们会带着一份责任去做,在做的过程中间也会产生喜欢。这也是一种。这2种喜欢是2个层面。以后写写。

现在讨论的主要这个限制性的信念带给我的影响,本质上是因为妈妈觉得工作快乐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快乐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她的限制性信念有她的过往经历,不展开。她的信念或许适合过去的那个年代,现在带给了你,让你在新的时代或者说在你自己的个性层面上是不适应的,有些人也能适应,可你不适应,所以要调整,因为你认同了你就会憋屈自己的能力,无法施展,抑郁寡欢。

现在你可以做什么呢?你看到了这个限制性信念对你的影响,看到就能被治好。虽然有点根深蒂固,但又不是绝症。经常心理咨询师是不给建议的,让我们自己去找方法。因为超过了他们的工作范围,而且建议通常有一点像鸡肋一样的存在,好像没人会听。真的是这样吗?

是的。

不给建议其实是让人自己去思考和探索:找到自己的问题了,那么我可以做什么?我给一点不太成熟的小建议,也不是建议是方法,这个方法是提问。不断不断不断的提问,问自己那么多年都漏了的终极问号:我到底想做什么?我内心到底想做什么?

你可以去探索小时候做的最快乐的事情,

也可以从探索人生终极的问题中寻找答案。

这一些可能小时候你长大一点了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探索过,可是却被一些无知的大人或者说无知的世界淹没了。

这些答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找,找不到就忘了。

课题很大,但却是知道:我内心到底想做什么,最彻底的方式。

你可以放下你的一切去寻找。

也可以不用放下一切,这么彻底。

带着问题去生活一直是存在于这个不完美世界折中的生存方式。

这些问号是:

我来自哪里?

我是进化来的还是被创造的?

有神的存在吗?

存在的话,为甚么容许人受苦?

他是残酷的还是仁慈的?

人死了以后去哪里?

为什么世间这么多苦难?

地球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还有很多相关的议题。

不论我们现在是贫穷富裕学历高低,思考的能力一直没有失去。有时候就是需要被激活一下。

这些问题和终极的价值观有直接的联系。

好像一棵树一样,我们看到叶子枯了,

可能知道叶子和树枝断了连接,

再者或许树根生病了。

树根是影响叶子最直接的联系。

追根溯源,内心扎根在哪里,

那叶子长成什么样子,我就可以选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时间】: 两个月(20161206~20170206) 二、【目标】: 完成本年度的业绩目标(剩最后...
    赖星阅读 1,027评论 0 0
  • 什么时候你也发一张她的图,那我就死心,那我就放弃。
    违愿阅读 1,28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