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网上开始传“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是骗局”一类的说法。
作为从2013年就开始听罗胖的老罗友,我很好奇,到底网友们怎么就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看了几篇文章。 看过之后,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受。
觉得被骗,无外乎以这三类原因为主
① 有人帮罗胖算账,说他赚了很多钱,然后对粉丝很无情,balabala之类的
② 有人说罗胖卖的都是情怀,都是概念翻新炒作,虚得很
③ 有人说罗胖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
作为老罗友,我很想拍案而起为罗胖讲几句。 然而,并没有。因为:
的确罗胖赚了很多钱,我也做了贡献
罗胖讲的一些概念,如果真的拿出来对比分析,仔细琢磨,的确有些不是全新的
在得到上如果买专栏,买VIP听书,买多了,可能的确会焦虑,因为消化不了啊
但是我也不是来批判罗胖的,因为再一想:
罗胖赚钱,一不偷二不抢,都是我们自愿掏钱的。难道去喝星巴克买了超大杯,发现他们老板赚了大钱,就说星巴克是用咖啡冲水骗我们吗?不喜欢,不买就是
概念不在于新旧,在于通过运用产生的效果。不能因为别人落地了,我们还是飘在概念上就觉得别人虚。不喜欢,不信就是
专栏买多了,VIP听书买多了,听不完,只能说自己太爱学习了,认为学习就是多听书,多听大牛讲知识。这是对学习的错误理解。没办法,因为学校没告诉过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听不完,不听就是
就这样了?别急。往深处再想一想
除了关于赚钱这件事我觉得没啥好说的以外,后面两点,就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了!
敲黑板啦!划重点啦!听清楚啦!
现在知识付费、内容服务正在风口上,除了罗辑思维,还有类似喜马拉雅的各种听书APP,还有各位大咖大神们开的订阅号,公众号。真的是听不完,看不完啊。面对这些宇宙级别的知识、概念、信息,我们吸收得了吗?
最让人恐惧的是“咦?为什么昨天听的内容我想不起来了呢?”
如果你也有这种感觉,不用怀疑, 你患上了“知识轰炸后遗症”。
不过,还好,有药。
什么药?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到底人是怎么学习的?什么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
先假设这样一个场景:
你正在看一本经典著作
A 你对书里的内容很有feel,每天睡觉前都会看一看,然后心满意足的睡去
B 你不仅认同书里的内容,你还打算看完后找个时间好好的讲给同事或者朋友听,你对书里内容理解和看法,甚至自己的行动计划
请问在哪种情况下,你会对书里讲的内容理解更深刻? 你一定知道,是第二种情况。
为什么呢? 看看学习金字塔就明白了。
你还可以回忆若干种情景来印证金字塔的理论。
比如,在学校时,如果我们要学会某一科,除了上课听讲以外,还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像高考这种鬼门关,我们还要模拟多次闯关。只是听一听老师讲课就能过关的,闻所未闻;
比如,进职场工作后,如果我们要完成一个新的任务,听老同事或者领导讲一遍后,我们自己还要多次尝试,哪怕写个会议记录,最开始都要修改若干次。如果是向老板做汇报,那更是需要反复操练,才能对答如流,少挨骂。
所以,如果希望真的学会一种知识掌握一项本领,而不是简单了解一些信息,就必须至少要到“实践”这个层面,实践指的就是反复练习。
这就是我们给的药,治疗知识轰炸恐惧症的药。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康复过程,通过练习,把听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真正获得它。
怎么练习呢?还得要感谢罗胖,通过万维钢老师,罗胖向我们推荐了《刻意练习》这本书。
书里提到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10000小时定律”实际上是伪命题。
缺乏正确方式的练习,只堆积时间是无法获得提升的。
就像不是每个留级生都能考得更好,不是每个年纪大的职场人士最后都是高管一样。
正确的练习方式最核心在于三点:
① 高频小套路。将要学习的知识或技术拆解成小套路,反复练习
② 走出舒适区。学习只发生在非舒适区。舒舒服服的,那是度假
③ 及时的反馈。练习过程需要有高手及时反馈和指导,才能提高
运用刻意练习的方式,对听到的知识做深加工,就是我们在知识裂变时代需要做的康复训练。
我们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打造了新的演讲训练产品——“想说就说”。
为什么选做演讲训练呢? 还是和学习金字塔有关。
因为最高级的学习者是能教会别人的人。
我们希望真切的帮助你提高演讲技能,从而让你有机会将你明白的教会他人,最终你也是学习的受益者。
真正会教徒弟的师傅,是饿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