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12):“乡土”在每个人心里

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的新农村,早已不是书中写作时的样子。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很多曾经的农村人,也转为了“城里人”。

但另一个方面,许多人意识还是来自“乡土”。比如我们的父辈,经历了许多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特别喜欢跟“稳定”有关的字眼,他们往往拒绝变迁,更愿意呆在固定的地方生活。

又比如传统中国的“差序格局”,即使在今天,仍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以关系的亲疏远近为导向,将“占公家便宜”当作行为准则。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都是“乡土中国”的礼治残余,我们要意识到:这些传统中的“糟粕”都有来源,它们深深根植人的意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然后进行调整。

除了这些对“乡土中国”的认识以外,费孝通先生在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

这本书,写于民国中期,在那个时代,乡村,就是愚昧、落后、贫穷的代名词,很多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乡村的。

但费孝通先生没有,他选择冷静而克制地观察着这片“乡土”,用深邃的眼光和社会思维,去审视乡下人的“自私”“愚蠢”“礼治”“教化”,这些反复为人们所诟病的地方。

在他的眼里,这些现象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而是特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的文化产物。

他的任务是把这个过程剖析揭示出来,告诉大家: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换一个角度看“乡土”,我们会有新的看法。

就像在这本书中所表达的:良善的传统礼法能浸润心灵,严苛的现代法律也可能“伤人”。

在这片乡土,传统与现代、礼与法、善与恶、权力与欲望,都像一块块硬币的两面。也许今天的“先进”,在未来会显得落后,今天的法律,也会在将来显得不合时宜。

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否定过去,也不是“一劳永逸”地奔向将来,我们应该从“乡土”中,找到属于历史的那一部分,从古到今,从容不迫地探出一条走向未来的路。

现在很多人,时常怀念故乡,尽管那里的确有些落后,低矮的房间、泥泞的土路和浸满汗水的农田。

但那里也有着清新的空气、坚实的大地、自由生长的万物,和纯朴的老乡们,那是中国人“开始”的地方。不忘过去,不畏将来,希望乡土能成为我们永久的慰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乡土中国》李想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实地调查中国农村经济...
    东方极致阅读 5,612评论 0 6
  • 授权于瞭望理想国【公众号“瞭望理想国”: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
    郑州大学ZZU阅读 3,968评论 0 2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12,718评论 28 53
  • 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失败、遗憾、错过,源于不自信,不信任他人 觉得自己做不成,别人做不...
    吴氵晃阅读 11,341评论 4 8
  • 步骤:发微博01-导航栏内容 -> 发微博02-自定义TextView -> 发微博03-完善TextView和...
    dibadalu阅读 8,340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