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的新农村,早已不是书中写作时的样子。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很多曾经的农村人,也转为了“城里人”。
但另一个方面,许多人意识还是来自“乡土”。比如我们的父辈,经历了许多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特别喜欢跟“稳定”有关的字眼,他们往往拒绝变迁,更愿意呆在固定的地方生活。
又比如传统中国的“差序格局”,即使在今天,仍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以关系的亲疏远近为导向,将“占公家便宜”当作行为准则。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都是“乡土中国”的礼治残余,我们要意识到:这些传统中的“糟粕”都有来源,它们深深根植人的意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然后进行调整。
除了这些对“乡土中国”的认识以外,费孝通先生在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
这本书,写于民国中期,在那个时代,乡村,就是愚昧、落后、贫穷的代名词,很多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乡村的。
但费孝通先生没有,他选择冷静而克制地观察着这片“乡土”,用深邃的眼光和社会思维,去审视乡下人的“自私”“愚蠢”“礼治”“教化”,这些反复为人们所诟病的地方。
在他的眼里,这些现象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而是特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的文化产物。
他的任务是把这个过程剖析揭示出来,告诉大家: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换一个角度看“乡土”,我们会有新的看法。
就像在这本书中所表达的:良善的传统礼法能浸润心灵,严苛的现代法律也可能“伤人”。
在这片乡土,传统与现代、礼与法、善与恶、权力与欲望,都像一块块硬币的两面。也许今天的“先进”,在未来会显得落后,今天的法律,也会在将来显得不合时宜。
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否定过去,也不是“一劳永逸”地奔向将来,我们应该从“乡土”中,找到属于历史的那一部分,从古到今,从容不迫地探出一条走向未来的路。
现在很多人,时常怀念故乡,尽管那里的确有些落后,低矮的房间、泥泞的土路和浸满汗水的农田。
但那里也有着清新的空气、坚实的大地、自由生长的万物,和纯朴的老乡们,那是中国人“开始”的地方。不忘过去,不畏将来,希望乡土能成为我们永久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