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3》unbearable bond of love


                        必须多动

“多动症”对于别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标签,对若娃来说却是从天而降的“神仙索”。

杨太太为了避免自己将来的某一天,陷入拿着女儿的成绩单,四处拜托学校收留的尴尬困境,找“我”来给女儿若娃补习功课。

初次接触中被告知若娃患有ADHD(俗称多动症),“我”像大家一样吃惊,无法想象像洋娃娃一样漂美丽的若娃竟如此特殊,只得微微调整教学方法。

随着进一步的相处,“我”发现了若娃和同龄人的不同。很少使用手机,社交软件使用频率也很少。带着疑问,向若娃提出了这个问题。得知原来若娃以前也有自己的朋友圈,由于母亲的干涉使朋友远离了她,以免自己遭受到若娃母亲的意外迁怒。

若娃慢慢长大,杨太太对若娃的关注不减反增:偷窥她的隐私、控制她的交往……一切不合理的事情,却由母亲这个角色合理地做出来。

亚洲的家长服膺权威式管教方式,以上对下的模式,介入孩子的私人领域。认为看孩子的日记、往来通信,合情合理。那么,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是否有隐私权呢?这项权利名义上是有的,但在父母的“掠夺”下早已丧失了独立的尊严。

以我为你好为借口,限制着交往朋友、日常生活活动、人生选择方向……操控孩子的一切。“我为你好”,多么完美的一个借口,牢牢的掌控孩子。两个躯体,却只有一个灵魂。在所看不到的地方,有多少个杨太太掌控着若娃们。

在中国有多少家长偷窥孩子们的隐私,试图操控着孩子的一切;又有多少个孩子费尽心机藏匿秘密,试图打破这道厚厚的壁障。父母所选择的路或许是最好的,却未必是最合适的。他们所筑的温巢折断了子女飞翔的翅膀,扼杀了另一番可能性。

若娃最终怎么样了呢?去哪里了?其实她去哪里都不重要?一所很好还是很糟糕的学校都不会影响她的人生。对她而言,只是换一个时空发呆、放空、等下课、每个夜晚陪着孤独的母亲在不同餐厅品味精致的餐点,一切照常进行罢了。

自己长的很漂亮,父亲是证券公司的高级经理人,早已拟好的资产规划书,不用担心生活的烦恼,看着很美好的一生,可是若娃却像一只关在精致笼子里的金丝雀,终其一生也只会这样。

没有是非对错,若娃是否犯有多动症不重要。一位母亲用偏执的爱束缚了女儿,所以若娃必须“多动”以安慰丧子之后把身心投入自己身上的母亲。

爱可以是成就,也可以是伤害。莫以爱之名行悔之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年9月,我来到武汉踏上读研之路,和我同来的还有一名本科同学,姑且先叫他芽先生。 芽先生和我是...
    睬风阅读 2,839评论 0 0
  • 听 经 观 禅 偶过寺院,听经观禅。 偶过寺院,有咏经传来,若流水似淌沙,婉婉潺潺,自远方向着远方:从心灵上方滑过...
    钟校平阅读 3,365评论 1 1
  • 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上面那位可爱的老先生-胡适说的。 小时候从别人那里听胡适先生的...
    贝儿曼曼阅读 3,928评论 0 1
  • 人生的上半场就像棋局的开局,即便先输一丈,看似处于劣势,一时身处底部也没多大关系,只要方向是对的,向前或是向上都会...
    解忧杂货铺Joyce阅读 3,83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