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我驱车驶向了写作的荒原。我在荒原上渐行渐远,路况也越来越差。”——作者。
我不太会列提纲,如果是写点什么总是如天马行空,偶然也恰好浑然天成,但是成功的几率太低,往往还要看心情。
粗略的提纲只能禁锢创造力,我们应该用创造的形式写提纲,不仅搭建好骨架,还要力所能及地根据迸发出来的灵感尽可能多地创造细节。深层次挖掘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的深层挖掘。
“小说的创作过程分四步:构思、写提纲、创作、修改。”
构思大多来自于潜意识和影像或感受。现在对我影响大的主要是影像。展示更重要,找到展示的主体就像是找到了文章的钥匙。
人物的动机是否经得起推敲?巧合是否更“妙”?冲突是否形成主要矛盾?
不要让提纲禁锢头脑,集中标准化的提纲模式往往有这样几种:思维导图,图像式提纲,地图,完美评述(涉及小说的多个方面,轨迹,节奏,原创性,人物性格,对话,主体,高潮)
设计“动点进度表”,按顺序安排重要节点。创作要基于对戏剧结构和有效叙述原则的清晰认知。要写好小说,理念、人物、主题、结构、场景设计、叙述声音,六要素缺一不可。
可以用一句话浓缩提纲,关键是自己知道想写什么样的内容。利用“如果”这个词设定内心可能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想法,逐渐明确小说的人物、冲突与情节。
构思一本小说,并不一定要预先安排好每一句对白、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拐点,但是,可以通过想象力在头脑中构筑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立体结构的模型。每一处细节都像是模型上的装饰,编织起来,构成一个由思维建立起来的王国。
最近刚看完《海上大教堂》,为它紧凑的情节安排,绝妙的史诗一般的社会背景,反复出现的海洋与圣母,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拍案叫绝。心里一直回味看起来并不复杂的人物关系,戏剧化的对白。导演真是太厉害了,塑造出如此精彩的影视作品,无异是对文学影像化的再创作,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文字之所以有魅力,大约因为可以在大脑中成像,构成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内涵的,更真实和生动的空间。
构架提纲之后,就像完成“连点成画”的游戏。缀连起来你的情节就可以了。我认为重要的是“画面感”,也就是说作者将要以什么样的画面呈现。在这里,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电影文学创作。甚至想找点剧本来看,也许对小说创作有更大的启发。(边看边感悟,偏重于私人读书笔记)作者认为脑海中的场景需要缪斯女神的召唤,笔者这是荒谬而没有定数的,不如借鉴剧本创作。
列提纲,让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吧。就是在一个常规的骨架上敲打和修改,直到你的灵感乍现,一切变得完美起来。它起初是浓缩的,需要后期的填充和延展。实际上可以讲得更具体。通过把“鸿篇巨著”拆解开,把类型模型化,各种框架了然于心。慢慢想吧,超级烧脑。
一本小说,重要的地方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要命的“读者意识”,请让我为你低声吟唱,只为你能了解我眼中的秋波,猛然间从文字中感受到的不可言说的隐痛。
要冷静地刻画场景和人物。不带有作者的任何倾向性,重点是展示,再展示。如果一定要有情感,让你的人物自己去表现情感。